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一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成功从无到有,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企业。其核心理念是“做最简单的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一理念贯穿了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智慧能源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系统的开发,企业不仅提升了新能源的利用率,还为电网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是这家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与成就。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在能源行业深耕二十余年后,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决定从核电领域转型到新能源行业。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是2013年承接的国内最大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宝应3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该项目位于扬州宝应县射阳湖,通过将光伏组件立体布置于水面上,实现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的共赢。项目年均发电量达到3105.95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282吨,同时显著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这一成功不仅为“渔光互补”模式在国内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7年,这位管理者与团队共同创办了一家新能源企业。然而,创业初期便遭遇了行业政策的重大调整。2018年颁布的“光伏5.31新政”导致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审批暂停,国家补贴大幅下降,企业面临市场化、商业化的严峻挑战。面对资金困境,团队通过共同贷款筹集资金,成功渡过了创业的“寒冬”。随后,企业通过与电商巨头合作,完成了多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49.6MW,年均发电量可达64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000吨。这一系列项目不仅展示了企业在分布式光伏领域的技术优势,也推动了分布式光伏在商业用户端的普及。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管理者意识到新能源行业的未来不仅依赖于能源的生产和储存,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为此,企业成功研发并推出了智慧能源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系统。该系统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有效聚合分布式可调资源,参与现货交易、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预计年度交易电量可达4亿度,产生直接经济收益约300万元,并通过调峰服务和需求响应获得约180万元的辅助服务收益和电网补偿。这一突破性技术极大提升了新能源的利用率,并为电网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虚拟电厂的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中国虚拟电厂的投资规模将分别达到300亿元和425亿元。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和规模化应用,企业将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得先机。目前,企业已发展成为一家年营收数亿元的新能源企业,涵盖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设计、建设、运维以及虚拟电厂建设等多个领域。通过与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还成立了风光绿能农业科技研究院,专注于绿色能源与农业融合的创新技术研发。
从核电转型到新能源,从创业初期的挑战到智慧能源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系统的成功开发,这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核心理念“做最简单的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仅指导了企业的发展,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未来,随着虚拟电厂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深入发展,企业将继续引领新能源行业的创新与突破,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