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辅助驾驶”功能被广泛宣传推广,但因公众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认知偏差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公安部数据显示,2023年因误用驾驶辅助系统导致的重大事故同比上升47%,其中超六成与驾驶员过度依赖技术、脱离监管直接相关。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行业宣传乱象,更凸显了法律规范与责任界定的重要性。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若企业通过广告或营销材料将2级辅助驾驶功能夸大为“自动驾驶”,即构成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可对其处以广告费用5至10倍罚款;情节严重者,营业执照可能被吊销。若此类不实信息导致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相关责任人还将面临《刑法》中虚假广告罪的追责,最高可判处2年有期徒刑及罚金。
当前所有量产车型搭载的均为L2级辅助系统,其本质仍属于“人机协同”模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员在使用该功能时必须保持专注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若出现脱手、分心或关闭监控的行为,交管部门将依据法规处以罚款及扣分处罚;引发事故则需承担主要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部分商家兜售所谓“解放双手”的改装设备,其行为已违反《刑法》第146条。若此类产品导致交通事故致死伤,生产销售者将面临最高5年有期徒刑及高额罚金;情节特别恶劣的可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电商平台若未尽审核义务,需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直接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更可能触发危害公共安全罪名。
即使通过“智驾神器”实现脱手操作,驾驶员仍需对车辆运行负全责。若醉酒状态下使用该功能上路,无论是否实际操控方向盘,均构成危险驾驶罪。根据《刑法》第133条,此类行为最高可处拘役并处罚金;协助设置路线或规避监控的第三方,则可能因“纵容违法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与警示
当前智能汽车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系统仅能执行有限任务,驾驶员始终是安全责任主体。从法律层面看,无论是车企宣传失实、用户违规操作还是黑产违法改造,均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的多重风险。公众需正确认知技术边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严格遵守法规要求,方能有效防范事故风险与法律责任。只有明确“人机协作”的核心定位,才能真正实现智能驾驶时代的安全出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