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持续承受市场波动与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双重压力。2024年数据显示,牛奶产量同比下降2.8%,规模牧场奶牛存栏量减少20万—30万头,叠加原料乳过剩引发的乳粉库存激增问题,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企业端被迫通过扩大乳粉生产消化过剩产能,但每吨亏损1万2万元的现状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面对挑战,行业协会联合骨干企业提出市场拓展、上游扶持等系统性解决方案,试图破解供需错配困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乳粉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乳制品行业呈现两大核心矛盾:一方面,原料奶供应过剩迫使企业将30%以上产能转向乳粉生产,导致库存量突破历史峰值。由于产品规格不统一且竞争力较弱,出口市场仅局限于港澳及东南亚地区,难以打开更广阔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液态乳占比过高(超过75%),深加工比例不足制约了干酪、稀奶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速度,造成市场需求与供给结构错配。
为应对危机,行业协会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开发低价产品及无乳糖、低GI品类拓展消费群体,并强化营养科普教育激发潜在需求。其次建立专项金融支持机制,向牧场提供展期贷款和缓息政策以稳定上游产能。同时建议政府研究设立标准化乳粉储备制度,并探索过期货品处理方案,降低企业库存风险。此外加快法规创新步伐,明确脱盐乳清液、乳铁蛋白等原料标准,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扫除障碍。
市场竞争已蔓延至终端消费端,鲜奶市场出现普遍降价现象:中低端产品频现9.9元促销及买赠活动。某头部企业透露"老品降价走量,新品提升毛利"成为主流策略。这种分化趋势既反映行业去库存压力,也折射出企业通过产品线重构寻找新增长点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低价策略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但需警惕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上游牧场面临资金链紧张局面,存栏量下降直接威胁未来原料供应稳定性。下游加工环节则承受库存压力与出口瓶颈双重制约。行业协会建议建立乳业周期预警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产供销联动调节体系。同时鼓励餐饮渠道应用国产干酪、稀奶油等产品,挖掘B端市场潜力。数据显示,利用价格优势拓展餐饮赛道可使原料消化效率提升20%以上。
结语
当前乳制品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从牧场存栏量变化到终端市场价格战,每个环节都折射出产业链各节点的生存压力与转型诉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及完善政策调控机制,有望逐步缓解供需矛盾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在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战略之间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