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专用车 资讯详情
新能源汽车延续免征购置税 多家租赁平台加大投放力度
 新能源汽车 2022-08-01 09:07:42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汽车销售实现新能源跑道切换,我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开始走向全球化。变革阶段的当下,全球汽车公司都在大力发展电动化汽车。进入2022年,即便行业受到多重因素侵蚀,新能源市场依旧高歌猛进,成为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新能源汽车延续免征购置税

  据2020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目前,车辆购置税比例为10%,计算公式为:减免金额=10%*[发票价/(1+增值税率13%)],消费者购买市面上主流的新能源车型可享受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优惠。以一辆31.69万元的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为例,在该政策下,可减免车辆购置税约2.8万元。

新能源汽车延续免征购置税 多家租赁平台加大投放力度

  根据2020年发布的公告,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原本将于2022年底结束。此次指出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虽然还未出台相关细则,但无疑是对购车消费者的一大利好消息,也将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注入一股动能。

  2022-202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调查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是汽车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之前,车企和业内专家都曾多次呼吁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免税政策是暂时的举措,必然要面临恢复征税的过程。但他表示,“2023年还是应该继续免一年车购税,不要迅速征收。因为2022年面临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出,这时候如果退,也就是在2023年征收车购税,那么对新能源车将是较大冲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也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政策单轮驱动向消费和政策双轮驱动转变,但受疫情影响,消费者收入减少,购买意愿不足也是客观现实。因此,如果想继续提振消费信心,延长购置税优惠政策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在我国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减免车购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成本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此前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已经两度延期。该政策于2014年开始执行,最初计划于2017年底到期。随后由于市场反响积极,为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部门发布《关于继续执行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公告》,将该政策延续至2020年末;2020年3月,为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再次被延长两年至今年底。

  在政策的助力下,中国已经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据中汽协数据,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5万辆;2021年,这一数字则超过350万辆。乘联会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7.4%,已经成为汽车市场重要的增长点。

  多家租赁平台加大投放力度

  多家租赁公司纷纷竞逐新能源汽车赛道,结合租赁产品自身特点,重点切入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端,整合厂商、租赁平台、货运平台资源,推动批量新能源车辆租赁业务落地。

  中信金融租赁目前已为国内某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约12亿元的网约车整车融资租赁服务,并实现了新能源物流车项目落地。公开信息显示,兴业金融租赁公司近期也以融资租赁形式为天津绿色慧联汽车租赁公司提供融资1130万元,用于采购118辆新能源物流车。

  此外,国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国银金融租赁等公司也纷纷以新能源车辆租赁业务为切入点,积极与新能源厂商合作,推进绿色汽车租赁业务。截至2021年8月,国银金融租赁累计为6家国内大型公交企业提供超过51亿元的融资额度支持,更换新能源公交车累计超过5300辆。

  除了加大新能源车辆租赁业务投放外,多家租赁公司力争实现差异化布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寻找细分市场机会,提升专业化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锂电产业以及以5G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租赁公司通过与这些企业开展合作,既能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切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精准赋能实体经济。

  碳达峰和碳中和两大政策落地冲击新能源汽车市场速度加快,2022年国际新能源汽车布局趋势发展不可限量。当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购车补贴调整的因素,因此调整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没有明显的需求变化。

  以上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新能源汽车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