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深化之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持续完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规模与精准度显著提升,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成效初显。在产业升级叠加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巩固食品安全防线,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食品安全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上半年完成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总体不合格率降至2.61%,较去年同期下降0.17个百分点。在消费量较大的重点品类中,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及油脂制品的不合格率分别维持在0.37%和0.46%的安全水平,乳制品以0.03%的超低不合格率继续领跑行业。畜禽肉及副产品(0.61%)、肉制品(1.04%)等民生刚需品类也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抽检数据揭示当前主要风险集中在传统污染领域: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占据不合格案例的七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生干坚果与籽类食品、水产品等22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同比提升,而水果(+0.32%)、鲜蛋(+0.18%)等16类食品风险呈现抬头趋势。这种结构性差异反映出不同产业链环节的监管强度存在梯度差,需在产业布局中针对性加强薄弱环节管控。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智慧化抽检系统和全链条追溯机制,构建了"检管联动"的新模式。数据显示,上半年核查处置完成率达98.6%,有效阻断问题食品流向终端市场。未来产业布局将围绕"三个强化"展开: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在种植养殖环节推广标准化生产;二是强化过程控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三是强化终端保障,通过智能监测设备实现餐饮单位的实时监管。
当前食品产业正经历从"数量安全"向"品质安全"的转型。数据显示,功能性食品、预制菜等新兴品类抽检合格率低于行业平均值1.2个百分点,这提示产业升级需同步提升质量安全标准。建议在产业布局中建立"创新-监管"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HACCP体系认证,另一方面完善新食品原料的安全评估制度。
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挑战犹存。通过精准施策构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也为食品产业升级创造了机遇。随着2025年产业布局战略的深入推进,预计到本年底可实现重点品类合格率提升至98.5%,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