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我国肉制品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标准化建设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近日,在临沂召开的《肉制品分类》等标准制定会议中,全国30余家机构代表共同探讨行业规范化路径,为2025年实现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肉制品企业超万家,但标准化覆盖率不足60%,此次会议成果将直接推动行业技术规范升级。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肉制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作为全国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某集团以近30年产业积淀参与本次标准制定。会议重点围绕肉制品原料分类、生产工艺及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展开研讨,企业结合年加工2000万头生猪的实践经验,针对80余项已发布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提出优化建议。其主导构建的标准体系覆盖全产业链,有效解决了当前行业存在的产品分类模糊、检测指标不统一等问题。
会议举办地临沂市兰山区依托"标准引领+产业升级"战略,打造了全国食品产业加工基地标杆。该区核心企业通过主导制定6项国际标准、62项国家标准等130余项技术规范,构建起涵盖肉制品深加工、环保治污等领域的标准化矩阵。这种以标准创新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使当地肉制品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形成可复制的产业升级路径。
工作组对《肉制品分类》等四项标准草案进行精细化修订,重点完善产品定义、理化指标等核心内容。通过将企业20余年的技术沉淀转化为行业规范,推动肉类加工从原料控制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据测算,新标准实施后可使行业平均损耗率降低15%,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概率下降30%。
总结来看,此次标准制定会议标志着我国肉制品产业正式迈入系统化规范化阶段。通过头部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2025年将形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标准化体系,预计带动行业产值提升至1.8万亿元规模。这种以标准升级为突破口的发展模式,不仅强化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更将持续提升中国肉制品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