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迎来重大政策更新。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2025年第2号公告》,正式公布50项新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修改单,覆盖食品标签、特殊膳食、产品规范等多方面内容。此次修订以"提升消费者知情权、强化行业规范性"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标准升级构建更透明安全的市场环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品安全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本次发布的标准涉及8大类别,包括《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2项标签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等3项特殊膳食标准,《发酵乳》等4项产品标准,《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等3项生产经营规范,《消毒剂》1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以及多项营养强化剂、添加剂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标准。9项修改单同步实施,进一步完善现有食品安全技术要求。
在《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修订中,我国首次引入"数字标签"概念,通过二维码等载体实现信息可听读、可视化放大等功能,提升消费者获取关键信息的便捷性。同时明确八大类易致敏成分(含麸质谷物、甲壳纲类、鱼类等)需在配料表显著标注或以独立提示语标示。新标准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例如"不添加蔗糖"的饮料仍可能含有其他形式的糖分,此类声称将被严格限制。
《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要求预包装食品在主要展示版面设置独立区域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并首次规定按年月日顺序直接显示最终食用时限。针对线上渠道,新规明确电商平台需监督网售商品标签信息完整性,确保消费者通过主页面获取核心要素(如配料表、营养成分)。同时禁止标注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虚假夸大描述及"特供""专供"等违规用语。
针对特殊人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增脂肪代谢异常配方等6类细分产品,细化营养成分要求。《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扩大适用范围,调整能量配比以降低添加糖占比,更好地匹配婴幼儿成长需求。消毒剂标准同步更新使用规范,在保证杀菌效果的同时规避滥用风险。
新标准设置2年过渡期,为企业技术改造留出缓冲空间。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标识办法》强化执法力度,重点查处虚假标注、误导性声称等行为。消费者可通过全国12315平台举报违规标签产品,形成"标准制定企业执行社会监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升级,标志着我国在食品质量控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迈入新阶段。通过技术规范与管理创新并举,既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又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信息透明度。随着新规逐步落地实施,将有效降低消费风险、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