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2025年的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近年来,钢铁行业在产量、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展,2024年中国电炉钢占比在10.5%左右,与28.4%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钢铁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绿电消费方面,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钢铁行业的绿电消费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当前绿证市场存在的需求不足、绿色电力环境价值被低估等问题,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钢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17年启动绿证认购制度以来,我国绿电、绿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1.58亿个。同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实现翻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4.46亿个,参与交易的消费主体约5.9万个,同比增长2.5倍。然而,绿证价格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绿证交易均价28.10元/张,2023年为19.22元/张,2024年上半年降至9.6元/张,到2024年底骤降到0.9元/张。这种价格变化既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也表明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意见》明确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单位提出了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要求。到2030年,这些行业原则上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一强制要求将促使钢铁行业加速向绿电转型。
钢铁行业自身的发展也为绿电消费提供了契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电炉钢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炉钢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中国电炉钢占比虽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差距,但随着中国废钢资源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以及各地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短流程炼钢”占比有望提升,钢铁行业电力需求结构将加速向绿电倾斜。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钢铁行业的碳排放,还能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钢铁行业在推进绿电消费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绿证价格波动较大,且当前价格较低,这使得钢铁企业在绿电消费的成本效益方面面临不确定性。虽然政策提出了绿电消费比例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能面临绿电供应不稳定、绿证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钢铁企业需要加强与电力供应商的合作,确保绿电的稳定供应。企业还应积极参与绿证交易市场,关注政策动态,合理规划绿电采购策略。国家也在积极完善绿证交易制度,建立按月批量自动核发绿证机制,提升绿色电力交易规模,规范绿证核销机制,推动绿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通过这些措施,为钢铁行业绿电消费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2025年,钢铁行业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绿电消费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政策推动下,钢铁行业面临着明确的绿电消费目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目前绿证市场存在价格波动等问题,但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钢铁行业在绿电消费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提升电炉钢占比、优化电力需求结构等方式,钢铁行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钢铁行业应继续关注绿证市场动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