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修改单,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聚焦消费者关切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优化标签管理、强化致敏物质标示、提升检验方法科学性等举措,构建覆盖食品全链条的风险防控网络,为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品安全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新标准对2项食品标签规范进行系统性优化,首次引入数字化标签技术。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二维码即可获取清晰完整的配料表、营养成分及贮存条件等信息,并支持放大阅读和语音播报功能。此举解决了传统小字号标签难以辨识的问题,同时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不含有"等误导性宣传术语。例如,宣称"无蔗糖"的产品必须标注其他糖分含量,确保消费者知情权。两项标准均设置2年过渡期,为行业留出调整空间。
针对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新增6类细分产品,包括生酮配方、防反流配方等,填补国内罕见病患儿营养支持空白。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标准扩大了适用品类,并将添加糖供能比从原≤35%严格至≤20%,同步提升维生素D、钙等关键营养素指标要求。这些调整基于最新科研成果和流行病学数据,确保特殊人群获得安全有效的营养供给。
为应对我国食物过敏率上升趋势,新规首次将麸质谷物、甲壳类海鲜等8大类常见致敏原纳入强制标注范围。当食品中含有上述成分时,必须在配料表中显著标示或通过独立提示栏强调其存在。这一措施可帮助过敏体质人群有效规避风险,相关企业需在2025年前完成标签更新。
新版营养标签强制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分标注,并以图文结合方式引导消费者控制盐油糖摄入。例如用"每日推荐量百分比"直观显示钠含量,或采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宝塔图辅助解读。数据显示,现行标准已覆盖2万多项指标,此次修订使营养信息可读性提升40%,为落实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目标提供技术抓手。
配套发布的29项检测方法标准涵盖真菌毒素、诺如病毒等高风险项目,并首次建立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同时新增调制肉制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3类生产经营规范,填补行业过程管理空白。目前我国已形成1660项国家标准的完整体系,包含通用要求、产品标准、生产规范和检验方法四大支柱。
此次食品安全标准升级工程,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双轮驱动,既回应了消费者对信息透明化的需求,又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从数字标签提升消费体验到致敏物质强制标示守护特殊人群安全,从婴幼儿营养强化到全产业链风险防控网络构建,新国标的实施将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隐患,推动行业向更高标准迈进,最终实现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食品安全板块走高,实朴检测涨停,易瑞生物涨超10%,谱尼测试、华盛昌、天瑞仪器、西陇科学等跟涨。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