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快餐店 内容详情
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
 连锁快餐店 2019-02-20 16:00:19

  2018年,中国连锁餐饮企业已经达到124万家,占中国餐饮市场份额超过20%。由于市场上的餐饮连锁店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因此,对于餐饮连锁店的创业者来说,开一家餐饮连锁店,在经营的时候,如果不好好的经营肯定是会被淘汰的。以下对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

  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每个月餐饮门店的倒闭率高达10%。一个餐饮门店的寿命长则3-4年,短则几个月就已经终结,高淘汰率成为餐饮行业的常态。连锁快餐店行业分析指出,2018年,全国餐饮百强企业的利润率仅4.7%,众多餐饮商家面临着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的“三高一低”的困境,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

  这种基于单个企业O2O模式的盈利,主要是餐饮连锁企业建立官网,消费者在企业官网上选择较近的门店进行预定并支付,最后在门店享受服务。餐饮连锁企业通过提供订餐服务不仅能减少运营成本,还能满足消费者节省时间的愿望,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销售利润,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现从五大扩张方式来分析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

  (1)自营。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您完全可以自筹资金到新的城市开店,然后派遣或招聘店长、厨师、服务员和管理人员。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受控,比较容易推行总部的管理规范,当然赚的钱也全是您的。但是,自营扩张显然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而且风险自担,如果您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没有足够大的风险承受能力,那您只能稳步前进了,急不得。如果您资金不足,又想快速扩张,只有借贷融资,负债经营。否则的话,靠自身盈利来发展,太慢了。

  (2)合资。如果您资金不足、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或者您需要一个熟悉当地经营环境的合作伙伴,合资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这个利益共同体,合资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展经营,互相弥补不足。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一般情况下,双方往往达成一个“委托管理”的共识,即委托总部直接管理新店,合资方只是有所参与,或者根本就不参与,只是在股东会或董事会上行使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控股是通常的选择,目的是为了保障新店的运营能够遵守总部的严格要求。提醒一点,合资的时候,就要约定好退出或转换股份的规则,否则后患无穷。“好朋友难合伙”,古人的教训还是要听得进去,最起码是一个善意的提醒。难不难合伙,关键在于规则是否明确。

  (3)合作。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共享顾客、一方提供物业、等等,没有典型的模式。如果您是尝试性的扩张,合作的期限不需要太长。如果您看准了这个地点、这个市场,合作期限就长些吧。与合资一样,预先约定好分手的规则,否则麻烦就摆在您面前。

  (4)托管。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这是一种较为集权的加盟方式,加盟商出资租下店面,出资装修,承担期初的运营投入,然后由总部负责直接管理。也就是说,加盟商只负责出资,之后的所有运营,如装修、店员招聘、餐厅管理、等等,全部由总部负责。加盟商也不需要参与管理,不需要亲自挂帅为门店的总经理,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出面处理一些对外的公关事宜。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托管,其好处在于既筹措了扩张的资金,同时又保证新开的餐厅牢牢把控在总部的手中,确保标准化连锁扩张的成功。双方的利润分成,往往是按照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分别提成。但是,这种方式必须能够说服加盟商,能够让加盟商对总部百分之百的信任。否则,由于自己不直接掌控门店,加盟商不会出钱!

  (5)特许。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扩张方式,国内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无一例外选择了这种方式,只不过有些企业的直营店多一些,而有些企业的加盟店多一些。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在特许方式下,加盟商不但出资,而且承担门店的经营管理工作,负责门店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而总部主要是输出烹饪、服务和管理的标准,提供人员培训,提供管理系统,提供后台统一的关键食材和设备供应。门店的经营收入和成本完全由加盟商拥有和承担,总部的收益来自于加盟费和食材供应费。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加盟商的积极性,发挥加盟商的能力,减少总部的管理投入,有利于扩张的速度提升。但是,总部的控制力度会有所减弱,风险比较高。对于总部来说,来自于单店的收入也会降低。国内许多连锁餐饮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几乎都与特许加盟有关。快速上规模的企业,得益于特许加盟;经营失控的企业,也归因于特许加盟;这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合适的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连锁快餐店行业环境分析,眼下,我们在谈事情、约会、聚餐、甚至随便坐一坐的时候,都会更多地选择那些“拿得出手”、“更舒适休闲”的地方,而不是正正经经看起来就没有个性,没有生气的传统餐饮店。未来,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正在“休闲正餐”的餐厅里发生,而非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快餐店。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连锁快餐店相关研究报告
连锁快餐店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