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连锁经营,就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现对餐饮连锁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餐饮连锁企业的经营盈利模式比较健康,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开源增效方面还有可挖掘的空间。被调查的企业中,95%企业利润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增长10%-20%区间的占42%,增长20%-30%区间的占31%,此两区间增长比例是被调查企业的主流。
国内大型餐饮连锁经营尤其是直营连锁业务开始迅猛发展似乎是一夜之间,尤其在2006年有很明显的发展。据2017-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统计,与2005年相比,2006年国内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349家,增长16.33%;门店数为11360个,增长33.43%;营业面积为588.2万平方米,增长50.51%;餐位数为274.8万个,增长37.13%;营业收入为551.9亿元,增长41.91%;而到了2007年,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数量共计12743个,营业面积共计629.2万平方米,从业人数共计62.6万人,餐位数共计280万个,餐费及商品销售收入共计639.3亿元。
连锁经营几乎将要成为许多地区餐饮业的主导经营模式。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东部省市快餐营业规模明显超过正餐。中国连锁餐饮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但是向西部地区和中型城市渗透的速度在加快。
连锁餐饮业之所以会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一方面是受到西方连锁快餐业的影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以及星巴克等等,对中国连锁餐饮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启蒙和培养人才的作用。“现在国内做连锁餐饮的,绝大多数都是这几个连锁快餐跨国公司出来的,而我们现在要招中层,比如店长,当然首选也是从这些地方出来的人。”上海童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建弘坦言,由于这些人受过非常系统的训练,懂得规范流程,因此更懂这行是怎么回事,而国内的餐饮业出身的人通常没有这种经验。
另一方面,由于连锁经营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就有了相对较强的竞争能力。“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强调‘超值’,这要求我们有非常高的性价比,让消费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觉得自己得到了超值服务,”巴贝拉意舟餐饮公司董事长陈韦兴认为,连锁餐饮会比传统一店餐饮更低成本高效率,因此会比较符合时代要求。
当前,中国餐饮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市场供应的传统方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餐饮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餐饮消费需求体验而形成的结构性不平衡。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力度优化餐饮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推动餐饮业向现代生活服务业转变,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导餐饮业积极创新转型。
(1)制定产业经济圈互惠政策。积极组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一带一路(西北)、川渝滇桂(西南)等餐饮业经济圈,根据区域战略发展的大局,各地尽快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区域合作机制,指导推进餐饮行业协调、联合发展,加强饮食文化交流,鼓励餐饮企业、特别是大型品牌餐饮企业进行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实现品牌对接、技术支持、人才共享、市场共建。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美食长廊、举办国际美食节等举措,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促进区域间餐饮服务贸易,还将带动餐饮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商品贸易的发展。
(2)减轻税费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营改增”在生活服务业全面推开,可以让餐饮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创新释放的改革红利,但仍需改善政策环境,出台相应配套细则措施,切实解决进项税可抵扣项目难以取得票据、法人公司汇总纳税等现实问题。此外,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的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应按政策抓落实,通过“公租房”“个人依法出租住房”等改革措施降低餐饮网点房租压力,以缓解当前房租不断攀升而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餐饮业的窘境。
(3)进一步扶持大众化餐饮发展。2014年6月,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健全大众化餐饮服务体系,大众化餐饮占全国餐饮市场的比重由现在的80%提高至85%以上,并提出21条引导型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本着改善民生、便民利民的目的,加快制定支持大众化餐饮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促进餐饮行业结构性调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鼓励发展社区餐饮、老年餐饮等,促进商超合作、自助餐配送站等模式,充分发挥餐饮业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功能和作用。同时高度重视进一步开放餐饮服务市场,促进公平竞争,使大众餐饮落脚在惠民服务上。
(4)大力支持餐饮连锁经营发展。连锁经营仍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利器,支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发展餐饮连锁经营。鼓励引导连锁餐饮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新途径:推动优势餐饮企业利用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合作、众筹等方式做大做强;连锁餐饮企业逐渐趋于标准化、小型化、精细化、工厂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支持中央厨房的建设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进行餐饮产业链整合来降低成本;支持中餐走出去,鼓励具备条件的品牌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打造中餐国际品牌和产业化园区。
(5)加强餐饮创新模式的规范管理。在当前“互联网+餐饮”思维的指导下,餐饮业各种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并且发展迅猛,但食品安全等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市场秩序亟需规范。为了进一步拓展网络消费领域,促进餐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交易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制定服务规范和标准,引导、规范“互联网+餐饮”健康发展,并强化自身建设,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强监管和评估,坚决治理不符合标准暗箱操作的交易行为。
(6)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行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对其在行业指南制定、行业人才培养、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第三方咨询评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将餐饮行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相应职称评定认可权下放给行业组织。加强餐饮标准和规范的贯彻落实,通过行业组织加大餐饮标准的组织培训、推广实施力度,全面提升餐饮行业标准化水平。鼓励行业组织协助各地举办饮食文化交流活动,支持地方餐饮经济、特别是特色餐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