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加工业是指主要以各种畜、禽肉为原料加工成熟肉制品的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肉制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作为“制造大省”和“消费大省”的浙江,近年来肉制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前景不断看好,增长潜力逐渐显现。为了加强对这一行业的分析研究,我们按照科学抽样的方法,对全省肉制品加工企业抽选了7 9家样本企业开展重点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现状及特点
(一)我省肉制品加工业增长稳定,效益良好
根据对全省7 9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抽样调查推算,我省2007年肉制品加工企业总资产35.05亿元,比2006年增长24.5%;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09亿元,增长22.9%;实现利润总额2.68亿元,增长27.2%;全年共上缴税金9062万元,增长7.4%;支付工资总额1.66亿元,增长17.9%。
(二)龙头企业增势强劲
被调查的7 9家肉制品加工企业中,有4 0家是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 0 07年平均每家企业资产比上年增长36.2%,销售收入增长31.1%。尤其是其中8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资产同比增长53.1%,产品销售收入增长44.3%,远高于全省总体水平。而39家非龙头企业平均资产和销售收入仅增长12.3%和12.4%。以上数据显示,我省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企业, 其增势强劲。
(三)行业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温州和金华三个地区。三地的肉制品加工业各有特点,其中杭州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涉及腌、腊、干制肉类等多个方面,产品品种丰富;温州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以生产卤肉制品为主;金华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则以生产腊肉、火腿为主。从企业家数和行业规模来看,2007年杭州市共有肉制品加工企业74家,占全省总数的17.8%,产品销售收入11.95亿元,占全省总数的36.6%;温州市共有肉制品加工企业1 08家,占全省总数的26.0%,产品销售收入8.23亿元,占全省总数的25.2%;金华市有肉制品加工企业111家,占全省总数的26.7%,产品销售收入6.77亿元,占全省总数的20.7%。
(四)原料来源主要依赖省外,联结畜牧业基地快速发展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省肉制品加工企业主要原料收购金额为2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省外原料收购金额16.03亿元,占总体原料收购金额的56.8%。省内原料收购中,县(市、区)内收购金额8.06亿元,县(市、区)外省内收购金额5.43亿元,分别占总体原料收购金额的28.5%和19.2%。可见,我省肉制品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主要依赖省外。
同时,由于肉制品加工业面临较好发展形势,推动了我省肉制品加工企业联结畜牧业基地的发展,2007年我省肉制品加工企业联结畜牧业基地比上年大幅增长,联结基地的禽、畜数量达到521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联结省内基地的禽、畜数量为3814万头(只),占总体的73.2%。
(五)企业对未来发展普遍乐观
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问题,被调查的79家肉制品加工企业有43家认为乐观,占总体的54.4%;认为一般的有29家,占36.7%;认为不乐观的有7家,占8.9%。对于本企业发展前景,有47家认为乐观,占总体的59.5%;认为一般的2 4家,占3 O.4%;认为不乐观的8家,占10.1%。这说明大部分企业对自身的发展乃至行业的前景比较有信心。对于2 0 08年的盈利状况,认为将比上年情况好的2 3家,占29.1%;认为会基本持平的33家,占47.8%;认为情况将变差的23家,占29.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近年来,各方面成本推动因素,对我省制造企业经营形成了较大压力。根据7 9家肉制品加工企业问卷调查,有5 9家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经营成本上升的主要方面,另外有1 2家认为工资的上涨是经营成本上升的主要方面。2 0 06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带动肉类价格全面上扬,到2 0 07年底全省猪肉价格比2 0 0 6年同期上涨4 5.4%。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原料成本快速上升,这是肉制品加工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工人工资和贷款利息的增长也是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调查资料显示,2 0 07年我省肉制品加工企业工人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 0.2%。央行连续加息后,到2 0 07年底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7.5%,比2 006年增长2 2.1%。另外,运费、电费、土地等成本费用都在大幅上升,各方面成本上升推动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快速上升。
(二)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较大
肉制品加工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形成了我省目前家庭作坊式小企业较多的格局,这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小企业处于绝对劣势,大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品牌优势占领市场高端和主流市场,并不断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其所获取的利润难以支撑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迫使这些弱势小企业面临转行和倒闭的境地。二是小企业很难抵御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我省的肉制品加工小企业多,相当程度上存在生产经营的同质化问题,过去一直是靠产品的价格优势占领低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新形势下,面对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小企业很难通过产品涨价来抵御成本上升的压力。三是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小企业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缺少核心竞争力,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处于消亡的边缘。调查中我们发现已经有不少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三)企业融资难
根据调查,目前较多肉制品加工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被调查的7 9家企业,有2 9家认为融资有困难,占总体的36.7%,仅有4家企业认为融资较容易,占5.1%。近年来,由于肉制品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企业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原料收购资金。同时,由于肉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尤其是腌、腊肉制品的生产周期更长,而原料的收购往往比较集中,企业仅靠自有资金很难正常运转。2 0 07年以来由于银根连连收紧,而肉制品加工企业融资的需求却比以往更强烈,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而缺乏资金,不得不缩减产能。因此,融资难已对企业正常发展构成较大影响。
(四)原料收购难
根据调查企业反映,目前肉制品加工企业原料收购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地原料价格过高,供应不足。出于原料质量控制和运输方便等方面的考虑,肉制品加工企业通常倾向选择在本地收购原料。但是我省本地的肉类原料收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本地原料价高、量少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部分企业发展的瓶颈。被调查的7 9家企业有6 5家认为本地原料价格过高;有5 6家认为本地的原料收购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占82.3%。二是收购渠道不畅通。有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联结基地,也没有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省外原料收购又缺少固定的渠道,原料的收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原料收购不足的问题。被调查的7 9家企业中有33家认为原料收购渠道不方便,占4 1.8%。
三、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我省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赢利能力、增长速度、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处在行业的领先水平。采用各种方式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做大做强,促进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企业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优惠措施上要进一步深化。同时,还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扶持:一是促进优秀的龙头企业到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上市是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规范创新的重要途径,要对优秀龙头企业上市重点扶持,优先实施促进企业上市的各项措施。二是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行业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的集中。三是扶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肉制品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作为出口大省,我省肉制品加工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展销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向世界展示自我。并通过国际竞争促使企业建立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二)加强企业管理,创优秀品牌,不断提升竞争力
肉制品加工业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其发展前景依然看好,但由于行业介入门槛低,存在低度竞争倾向。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推进这一行业优胜劣汰的洗牌历程,企业必须要居安恩危不断提高竞争力:一是要创优秀品牌。如今人们对于肉制品的消费已越来越注重品牌的选择,好的品牌就是企业的名片,品牌建设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狠抓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加强企业管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必修的“功课”。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挖掘内部潜力,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引入先进管理方法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如今肉制品加工企业不但需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需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企业要从源头入手,引入先进管理方法,如建立起肉类原料“可追溯”系统,实现对肉类食品养殖、运输、屠宰、分割、销售全过程的跟踪和溯源,对食品安全问题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三要树立创新意识,适应市场变化。企业要结合国内外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和肉制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科技攻关,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生产研发,把保留肉制品加工的传统特色与时代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长盛不衰。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建设
要提升肉制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企业需要有稳定、优质、安全的肉类原料来源。我省是肉制品加工业大省,但存在本地原料来源不足,及原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我省目前的畜牧业发展散养化程度仍然很高,专业化、规模化的畜牧业基地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肉制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提升。这需要企业大力拓展联结畜牧业基地和农户发展,也需要政府加以支持、引导,主要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重视畜牧业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对畜牧业基地建设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基地建设尤其要重视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以标准化推动全省畜牧业生产发展,从而提高企业对肉类原料的质量要求。同时,要鼓励企业发展省外基地,尤其对大企业在省外发展大型基地政府要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与畜牧业发达省的优势互补,争取共赢。二是要解决好基地发展模式,重点是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机制。企业要积极发展“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广和规范产销合同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企业通过预付定金、统一饲料提供、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途径,扶持基地和农户生产,并构筑共赢的利益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等组织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提高农户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促进农户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保障农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通过各种渠道改善融资环境
农民增收是各级党政部门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发展畜禽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既能带动养殖、屠宰、饲料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副产品、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其整体产业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尤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较大。因此,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资金支持应当提高到相应的政策高度。各级政府,特别是肉制品加工业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当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将肉制品加工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对畜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支持。金融部门要制定适合肉制品加工业发展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合理指定对这一产业发展有利的金融政策,简化信贷手续,丰富信贷内容与方法,改善和缓解肉制品加工业面临的融资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