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数字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互联网政策与司法体系正经历结构性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于2025年发布《关于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标志着互联网治理进入精细化阶段。该新规通过调整案件管辖范围,强化对数字经济核心领域的司法保障,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网络空间治理新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新规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将"网络数据权属""个人信息保护""虚拟财产权属"及"不正当竞争"四大类案件纳入北京、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的集中管辖范畴。这一调整呼应了近年来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新型权益争议,数据显示2024年涉数据纠纷同比激增37%,而传统电商合同纠纷增速放缓至5%。通过将前沿领域案件向专业化审判机构倾斜,新规旨在统一裁判标准并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司法规则。
为提升司法资源配置效率,新规明确移除"纯线上金融借款""传统网络侵权"等12类成熟类型案件的专属管辖。这些案件将回归属地基层法院审理,数据显示此举可使互联网法院年均受理量减少约40%,腾出资源集中处理技术复杂度高的新型案件。同步新增管辖的行政诉讼中,涉及网络数据监管、个人信息保护执法监督等领域的案件占比预计达68%,推动司法与行政执法形成治理合力。
保留"电子商务合同""网络公益诉讼"等四类经典案由的专属管辖,延续了互联网法院在线审理的制度创新。2024年数据显示,涉电商平台纠纷线上调解成功率已达79%,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18天。新规通过保持该机制稳定性,确保超5亿网购用户继续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同时为跨境数字贸易提供可预期的裁判指引。
涉外案件管辖范围扩展至网络数据纠纷等六大领域,覆盖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数字经济体面临的跨境法律冲突。新规实施后,预计每年将新增处理超2000件涉外网络案件,其中涉及数据跨境流动、虚拟财产确权的争议占比或超过45%。此举不仅强化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权,也为全球数字贸易纠纷解决贡献中国方案。
此次互联网法院管辖新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构建起"专业化审判+属地化分流""前沿领域集中管+传统案件分散审"的立体化司法体系。通过精准匹配案件类型与审判机构优势,既回应了数字经济时代新型权益保护需求,又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制度创新样本。随着2025年新规全面实施,预计未来三年内互联网法院裁判规则将覆盖超过80%的关键数字领域争议,成为推动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法治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