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近期正式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人工智能+”行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该政策聚焦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三大方向,计划通过三年周期(至2027年底),形成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规模化布局。其中涉及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及标杆示范应用等核心目标,预计将带动千亿级投资规模,并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上海市以“人工智能+”行动为契机,推动技术向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等领域深度渗透。政策明确支持头部企业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中突破人机协作、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并优先在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民生领域打造示范场景。例如,在仓储物流领域,通过部署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机器人集群,预计可提升30%以上作业效率;工业制造环节则聚焦柔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生产成本降低15%-20%。
政策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不少于10个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覆盖模型基础优化、多模态语料服务及算力资源统筹等领域。这些平台将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算法训练框架、行业数据集等核心资源,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企业联合攻关技术瓶颈。例如,在医疗影像分析领域,目标实现98%的病灶识别准确率;在零售场景中,基于实时语义理解的智能客服系统拟覆盖50万+终端设备。
上海市计划通过不少于200个标杆性示范项目,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项将落地10类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手术辅助机械臂、无人配送车等硬件载体,以及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此外,政策要求每个示范项目需配套制定行业标准或白皮书,形成“研发-验证-推广”闭环生态。据测算,上述举措将带动相关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并为全国提供20项以上可复制的技术应用模板。
政策同步强调治理能力建设,要求在推动技术落地过程中建立伦理审查、数据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例如,在家政服务机器人领域将设置人脸识别信息加密标准;工业场景则需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全链条追溯。同时,上海市将联合长三角地区构建跨区域算力网络,目标到2027年形成每秒10^EXA级(百亿亿次)的总算力供给能力。
展望: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先行示范区,上海通过此次行动不仅明确了“三年三步走”的量化目标——包括10平台、100技术突破、200示范项目,更系统性规划了从底层技术攻坚到场景落地的完整路径。随着政策红利释放,预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上海城市运行各环节,形成“创新策源+产业高地+应用标杆”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并为全球智能经济转型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