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零食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传统品牌面临业绩下滑与转型压力,新兴量贩模式与新零售玩家则以高增长态势抢占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零食市场规模已达1.4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8万亿元,但行业集中度持续分化。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竞争格局、供应链重构及消费趋势变化,揭示零食赛道的破局方向与投资潜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零食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5年以来,零食行业的“换血”速度显著加快。传统品牌如洽洽食品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70%,良品铺子陷入亏损困境;而新兴量贩玩家鸣鸣很忙、赵一鸣等门店规模突破万家,营收屡创新高。这一反差折射出行业两大核心矛盾:消费场景碎片化推动渠道多元化与健康需求升级倒逼产品迭代的双重压力。
消费者对低糖、低盐、新中式风味的需求持续攀升,传统零食厂商依赖的经典口味已难以满足市场。与此同时,量贩店凭借“薄利多销”模式抢占下沉市场,而山姆、盒马等新零售渠道则通过自有品牌与即时履约能力重构供应链逻辑,进一步压缩了中间商利润空间。
尽管2024年零食市场规模突破1.4万亿元,但行业内卷已导致盈利能力普遍承压。以量贩零食为例,部分头部品牌净利润率不足3%,加盟商因单店利润微薄出现退网潮,连锁品牌门店数在2025年第一季度缩水超60%。
价格战的传导效应显著:良品铺子通过全品类降价策略抢夺客源,却导致毛利率下滑;三只松鼠、鸣鸣很忙等品牌因代工环节质量管控疏漏频发食品安全争议。资本市场的态度也趋于谨慎——尽管量贩零食赛道曾获密集投资,但头部企业合并整合(如赵一鸣与鸣鸣很忙的合并)暴露出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隐忧。
在红海竞争中突围的核心,在于构建“产品-渠道-数据”三位一体的竞争壁垒。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全产业链掌控能力:卫龙通过自建印尼魔芋原料基地,将魔芋爽打造为10亿元级爆款;传统品牌洽洽则加码海外供应链,试图以坚果品类对抗国内竞争压力。
新兴玩家亦在探索差异化路径:山姆依托会员制实现高毛利商品与高频零食消费的结合;叮咚买菜、盒马通过即时零售场景切入鲜食零食赛道,将预制菜与健康零食绑定,开辟新增长曲线。数据显示,2025年零食品牌全渠道渗透率已突破35%,下沉市场开店增速高于一线城市40%以上,预示“城乡联动”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
面对盈利瓶颈,零食企业正通过跨品类扩张和新业态试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三只松鼠推出卫生巾、预制菜等生活用品,试图以“零食+日用”组合覆盖多元需求;来伊份试水仓储会员店模式,叠加咖啡饮品与白酒业务增强场景粘性。
然而,这种转型并非易事:跨界产品需面对成熟品类的既有竞争壁垒(如卫龙海外营收占比仅5%),而业态复制则依赖供应链整合能力——山姆的“高效选品+低周转率”难以被简单模仿。当前多数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年轻消费群体对情绪价值与社交属性的需求,为IP联名、主题营销等玩法提供了试验场(如洽洽“嗑瓜子大赛”等活动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的零食行业正经历从“渠道红利”到“品质+场景红利”的范式转换。旧势力需通过供应链创新与精准定位重获话语权,新玩家则要避免同质化陷阱,在健康化、差异化、全渠道协同方向构建护城河。未来3-5年,零食赛道的马太效应将加速显现,唯有在产品力、数据驱动与场景运营上实现突破的企业,方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1.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背后,是行业重构的终极较量——谁能率先完成从“卖货”到“造需求”的进化,谁就将在新一轮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