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向各领域渗透。根据最新政策规划,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应用普及率将超70%,智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这一目标的提出,既反映了技术迭代带来的场景革命,也体现了“人工智能+”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根据《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到2027年我国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包括科技研发、产业升级、消费提质等)的广泛融合。当前,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在制造业和交通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政策明确要求至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新阶段,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依赖于三大支柱: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如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建设)、算法模型迭代(大模型研发及行业适配优化)以及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并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技术特点上,开源开放生态逐步完善,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普惠应用。
《意见》明确了2030年和2035年的长期愿景——到2030年智能终端普及率将超90%,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至2035年,智能经济与社会全面融合。为实现目标,政策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并强化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的扶持作用。例如,通过长期资本投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建立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体系以保障技术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正从单一的技术工具向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演进。在制造业中,智能体系统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决策;在公共治理领域,AI算法优化了城市交通管理与应急响应效率。政策特别强调应用场景创新的重要性,要求通过“6大行动”(涵盖科技、产业、民生等维度)构建技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
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当前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且技术特性正推动各领域效率提升。从2027年到2035年的三阶段规划清晰勾勒出“技术研发-场景渗透-社会重构”的演进路线。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力,人工智能不仅将重塑传统产业格局,更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随着算力成本下降和跨行业融合深化,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