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的深水区。根据国际智能制造联盟数据,到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渗透率将推动高端制造业产值提升34%,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28%。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三部门于2025年8月19日联合发布的《实施方案》,为我国"AI+制造"赛道提供了兼具战略性和实操性的发展范本,其核心目标直指制造业竞争格局重塑与产业链价值重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制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政策明确要求到2025年建成以高密度智能体分布和多场景集成为特征的示范工厂体系。通过空间计算技术实现生产流程全要素数字化映射,结合多智能体协同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数据显示,此类模式可使产线调整周期缩短4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以上。竞争层面,该战略聚焦"软件定义工厂"的核心逻辑——通过打通ERP、MES等工业软件系统壁垒,构建覆盖设计、生产、物流的全链条智能中枢。
实施方案提出"完全按需制造"概念,其本质是将客户需求直接转化为动态生产指令。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定制化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倍以上,库存周转率优化27%。从资本视角看,智能产品装备的规模化部署将撬动超500亿元产业投资,其中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设备采购占比预计达18%,形成"硬件投入-数据积累-算法迭代"的良性循环。
政策特别强调在典型场景中推进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化应用。这类具备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可有效解决传统产线柔性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在精密装配等环节,其作业准确率已突破99.2%。更关键的是,通过工业软件系统的深度整合,企业能实时采集百万级设备数据点,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的价值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
展望:上海路径的行业启示与全球竞合格局
上海市通过"AI+制造"战略,不仅将自身打造为新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更在三个方面重塑产业版图:一是以示范工厂为载体构建标准体系,二是通过软件定义重构生产逻辑,三是依托智能装备投资培育新增长极。这些举措预计带动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6%以上,在2025年前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集群与商业模式。未来三年内,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进入"算法+数据"的深度博弈阶段,上海模式或将为我国在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抢占产业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