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8万平方米展区汇聚千企,聚焦具身智能与大模型创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中国在算法研发、算力基建、场景落地等领域的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据行业数据显示,本届在深圳举办的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吸引超1000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集中展现从芯片到终端的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在"香港算法+东莞电机+深圳模型+惠州总装"的湾区协同模式下,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形成共振效应,推动人形机器人、生成式AI等前沿领域加速落地。
本次大会以"模驱具身·智启未来"为主题,凸显当前人工智能三大技术特征:一是具身智能系统的成熟应用,从医疗诊断机器人到农业协作机器人,超20项新型产品实现全球首秀;二是大模型开源化进程加速,百度文心4.5系列等通用模型持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三是人机交互场景深化,覆盖工业、家庭、特种作业的本土"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企业矩阵,展示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国际展区方面,20余家日本企业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带来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印证技术融合创新趋势。
深圳通过本次大会强化湾区产业联动效应,东莞、中山等城市组团参会并举办分论坛,推动智能终端制造与场景应用深度绑定。数据显示,"香港算法+深圳模型"的模式已带动超过30个跨城合作项目落地,其中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订单量同比激增240%。大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国特色(大湾区方案)》特别指出,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垂直整合,预计到2026年湾区AI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
在技术展示层面,大会集中呈现100项颠覆性创新,包括AI芯片能效提升35%的新型架构、具身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度达毫米级等突破。同时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强调,2025年生成式AI带动算力需求增长超40%,但行业仍面临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挑战。现场揭晓的"深圳人工智能企业TOP50"榜单显示,聚焦具身智能的企业占比从2023年的18%跃升至37%,印证技术迭代方向。
政策赋能下的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2025年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通过展览、论坛、发布三位一体的展示体系,不仅呈现了中国在AI全产业链的技术积累,更勾勒出未来三年产业发展图景。从政策环境看,湾区协同机制有效化解技术转化壁垒;在技术层面,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结合已突破实验室阶段,在工业质检、医疗辅助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案例。随着本次大会发布的一系列行业标准与创新成果落地,人工智能正加速向"技术成熟-场景渗透-生态构建"的新阶段演进,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中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