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我国中药产业正处于质量安全升级的关键阶段。伴随《药品管理法》修订深化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落地,各地监管部门正通过质量管控强化、追溯体系完善与科技创新驱动三线并进的策略,推动中药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超百个中药品种纳入重点监管目录,33家中药材企业完成GAP认证,覆盖种植面积达20.67万亩,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在源头管控层面,监管部门正通过专项课题研究和飞行检查构建双重防线。某省监管部门联合54家重点企业设立浙贝母等4个中药品种质量提升项目组,针对儿童用制剂等高风险品种制定统一标准及风险化解方案。另一省份对14家中医药饮片企业开展突击检查,聚焦趁鲜切制、蜜炙工艺等关键环节,要求企业增配技术力量并强化人员培训,有效解决了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行业痛点。
针对经营环节风险防控,某省监管部门明确“资质标签双审核”等四项核心要求,特别对未标注保质期的饮片实施过渡期管理(仅限2025年8月1日前生产批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辖区所有中药饮片企业已完成赋码试点,武汉地区通过全覆盖检查推动稳定性考察体系建立,并处罚违规主体以强化标准执行刚性。
GAP认证成为中药材质量提升的核心抓手。某省监管部门对合作基地开展黄芪全产业链延伸检查,涵盖种质资源到储运环节,推动某企业成为该省首个通过GAP符合性检查的案例。另一省份联合多部门组织5批专家团队深入9个主产县区指导38家申报企业,截至当前已建成20.67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科研攻关与临床监测协同发力,某地监管部门牵头开展中药风险信息共享研究,探索药械警戒数据在产业优化中的应用路径。
而言,我国中药产业通过质量管控的精细化、追溯体系的全域化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化,已形成政策环境与企业实践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随着20.67万亩GAP基地建成及超百个重点品种监管升级,行业正加速向标准化、现代化目标迈进,为全球中医药应用提供更可靠的质量保障。未来需持续强化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从种植到临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释放中药产业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