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背景下,我国水利行业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领域持续突破。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建成现代化水厂达1.2万余座,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78%,政策体系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本溪市明山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样本,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系统性水利遗产群落,为理解我国近现代水利发展路径提供了鲜活案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水利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在2025年全国水利重点企业技术升级的大背景下,明山区新确认的三处水利遗产构成完整产业图谱。始建于1939年的明山净水厂作为区域首座城市基础净水设施,其工艺设计至今仍具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紫金净水厂,标志着本溪供水体系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而2000年投入使用的本溪第一水源地,在太子河畔建成初期即承担起全城区85%的用水需求,成为支撑工业经济与民生保障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些遗产群的时间跨度跨越76年,完整呈现了我国水利工程技术从基础建设到系统化发展的演进轨迹。
在国家"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水利方针指引下,明山区水利设施的技术升级始终与政策导向同频共振。老官水厂作为本溪首座水源地工程,在其建设高峰期配置了当时国内领先的提水设备系统,这套设备至今仍保持90%以上的完好率。这种技术延续性既体现了早期基础设施的高标准设计,也折射出水利行业"建管并重"的政策导向。2015年后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推动该区域在设备维护中融入智能监测、生态修复等新技术手段。
本溪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水利设施建设始终围绕两大核心目标展开:既要满足重工业集群对稳定水源的战略需求,又要持续提升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数据显示,在2000-2015年间,第一水源地支撑了全市67%的工业产值产出,同时保障42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这组数据印证了水利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彰显出国家"水利工程补短板"政策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支持。
本溪明山区的水利遗产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历史见证,更是解读我国水利政策与产业发展的鲜活样本。从1930年代的基础建设到2025年的智能升级,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水利工程始终承载着保障民生、支撑工业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水利行业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遗产群的保护利用将为技术创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启示,进一步彰显水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