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辽宁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自2023年起实施为期三年的消费环境提升工程。至2025年,该工程已进入关键阶段,其成效显著,不仅推动了省内消费升级,更通过系统性措施构建起覆盖供给、秩序、维权等领域的协同机制。本文结合工程推进情况及最新统计数据,全面解析其发展成果与未来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该工程聚焦“扩大优质供给”核心目标,通过培育消费品工业特色镇、实施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及优化农村电商寄递服务等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截至2025年8月,全省已有3,353家实体店参与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并在中消协平台公示相关信息,较工程启动初期增长超40%。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政策覆盖率达90%,带动相关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5%。同时,服务消费合同示范文本的推行进一步规范了行业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透明的交易环境。
工程实施过程中,食品安全“十大提升工程”持续强化风险防控能力,2024年全省食品抽检合格率已达98.7%。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机制完善后,累计处理问题商品超15万件,较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3倍以上。通过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守护消费”铁拳行动,违规经营行为查处效率提升60%,市场秩序持续向好。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优化,也使跨境消费投诉量同比下降28%。
工程引入数字化手段显著提升了维权效能。截至当前,全省在线纠纷解决(ODR)单位已达2,014家,覆盖商超、电商及服务平台等重点领域;“就近诉”服务通过630个基层维权站实现投诉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消费者满意度达85%以上。“无忧退”“线上解”等特色机制的推广,使消费纠纷化解周期平均减少7天。值得关注的是,食品安全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试点已覆盖沈阳、大连等主要城市,并计划在年底前扩展至全省60%地区。
通过推动企业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合规体系,平台经营者身份审核合格率提升至95%,预付式消费纠纷同比下降18%。重点行业放心消费倡议的签署单位突破万家,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网络。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较工程启动时提高12个百分点,表明社会共治已产生显著协同效应。
工程创新性地构建了跨区域“异地异店退换货”机制,覆盖东北三省一区超30万家商户,并通过深化执法协作将跨境消费纠纷处理效率提升40%。沈阳、大连两市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至2025年已吸引外资零售品牌新增门店1,200余家,入境游客免税购物额同比增长65%。过境免签政策的优化进一步释放了旅游消费潜力,相关收入较三年前增长3倍以上。
来看,辽宁省通过系统性工程设计与精准施策,在供给质量、市场秩序、维权效率及国际化布局等方面均取得突破。至2025年,该工程不仅提前完成预期目标,更形成可复制的“辽宁模式”,为全国消费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参考。未来,随着数据驱动和协同机制的深化,其示范效应将持续释放,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