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引言
随着全球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在低空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和场景应用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近期召开的行业大会集中展示了当前低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成果,并揭示了未来的技术演进方向。从产业链构建到应用场景落地,低空技术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和民生服务升级的重要引擎。
我国低空技术产业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运营服务及反制技术的完整产业链。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该区域聚集了超过100家行业领军企业,并依托八达岭机场实现了飞行旅游等项目的规模化落地。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低空飞行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技术层面,人工智能、5G通信与无人机系统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工程应用效率提升。
当前,低空技术正突破传统地理边界,在工业智能化、文化遗产保护、海洋治理等领域开辟新场景。例如:
权威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内,低空技术应用场景将扩展至14个核心领域,覆盖国家战略需求与民生痛点,预计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为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多个创新平台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启动。例如,某高校联合地方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聚焦技术孵化和产业化进程,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另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则通过资源整合,促进低空技术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此类工程模式不仅缩短研发周期,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验证与市场推广支持。
延庆区作为先行示范区,其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未来,低空经济将与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度联动,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为我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发展空间”。
总结
2025年是我国低空技术工程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从产业链成熟度到创新场景落地,再到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完善,行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与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低空经济有望在智慧交通、应急救援、生态保护等领域创造更大价值,成为驱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核心动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