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18年至今,香港交易所通过IPO制度改革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辟上市新路径,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联动。随着第71家“18A”规则下的生物科技公司即将登陆港股市场,这一改革不仅重塑了香港资本生态位,更成为全球创新药研发力量的重要融资枢纽。数据显示,2025年港股IPO募资额重新登顶全球首位,印证了制度革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效应。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的“18A”规则,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主板上市,这一突破性举措直接解决了研发密集期企业的融资痛点。截至2025年5月26日,已有71家生物科技企业通过该路径成功上市,另有18家公司处于审核流程中。以一家专注内分泌治疗领域的创新药企为例,其核心产品已进入商业化前最后阶段,并于今年3月完成超7.8亿港元募资,为后续研发与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18C”规则的同步实施则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目前已有3家特专科技企业借助该通道登陆港股。香港交易所同时推出的“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更凸显了对新兴行业商业机密的保护力度。这些制度创新显著提升了港交所与生物医药、硬科技企业的匹配度,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创新药企业选择香港作为上市目的地,实则是综合评估市场流动性、政策包容性及国际化程度的结果。香港连接全球投资者的平台优势,使其成为生物医药企业获取跨境融资、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跳板。例如某成长中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后不仅获得资金支持核心产品商业化进程,更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曝光加速了业务拓展与合作网络构建。
当前港股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5年以来生物医药板块呈现回暖趋势,派格生物等新晋上市公司进一步充实行业梯队。同时,港交所不断优化的上市审核流程和配套政策(如保密申请机制),降低了企业上市成本,增强了制度适应性。
IPO制度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融资成功案例,更构建了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截至2025年5月,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已聚集超过7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其研发管线覆盖肿瘤治疗、代谢疾病、罕见病等多个前沿领域。某领军企业在研产品预计将于下半年获批上市,并同步推进多适应症扩展,这背后离不开资本市场提供的持续资金支持。
对于港交所而言,创新药企业的涌入不仅提振了市场活力,更巩固了其作为全球生物科技融资中心的地位。2025年港股IPO募资额重回全球第一的成就,印证了制度革新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未来随着更多“18A”“18C”规则下的企业上市,这一生态系统将释放更大动能——既推动未盈利阶段企业的技术突破,也为投资者提供分享创新红利的机会。
总结: 港交所IPO制度改革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审核机制、强化政策适配性,成功搭建起连接创新药研发与资本市场的桥梁。从71家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亮眼数据到募资额全球登顶的市场地位,制度革新不仅为未盈利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空间,更推动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中占据战略高地。这种双向赋能效应将持续深化,成为驱动行业突破与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