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在政策驱动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8-2024年累计有147个创新药品种获批上市,其中2023年获批40个,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创新药上市审批时长从 2014 年的平均26个月缩短至2021年的6个月左右,但在政策过渡与制度优化过程中,审评审批效率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本研究基于产业视角,通过质性研究方法系统识别影响创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完善监管机制、加速创新药上市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采用扎根理论与 NVivo 质性分析工具,对 15 名具备药品注册经验的行业专家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累计获取 735 分钟录音资料并转化为 14 万余字文本。通过三级编码流程(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最终提炼出 14 个初始化概念、6 个初始范畴及 3 个主范畴,构建起创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效率影响因素模型。访谈样本覆盖不同性别、资历及企业性质,其中外资企业占比 60%,工作年限 5 年以上者达 87%,确保了研究数据的代表性与理论饱和度。
监管机构职能设置与审评员能力是影响创新药审评效率的核心要素。当前,相关机构在组织架构上缺乏前瞻性审评与技术研究专门部门,审评员数量与美国同行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且随着申报量增加,工作压力加剧。同时,审评员经验不足、资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可能导致审评标准不统一及时限延长。尽管近年来通过扩编、培训等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但任务繁重与专业能力短板仍制约着审评效能提升,部分地区分中心在技术指导深度上亦显不足。
《2025-2030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与沟通交流机制构成加速机制的核心内容。2023 年 37.5% 的创新药通过加快上市程序获批,但滚动资料递交机制缺乏具体操作细则,企业对提交流程、格式等关键环节认知模糊,依赖沟通协调导致时间成本增加。沟通交流机制虽被 93.33% 的受访者视为创新药加速上市的重要途径,但会议超时、回复意见模糊等问题仍较突出,影响审评进程的连续性。
技术指导原则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直接影响创新药研发与审评的规范性。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已发布 482 个指导原则,94% 的国际协调理事会(ICH)指导原则已明确实施时间,但在计划公开性、产业需求契合度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缺乏数据标准类指导原则,制约了新技术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此外,指导原则制定缺乏年度计划,行业难以预判政策重点,影响研发战略布局。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需从三方面强化改革:一是完善药品上市加速机制,制定滚动提交细则,明确审查周期与团队职责,同时规范沟通交流时限,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二是优化审评审批队伍建设,通过增加编制、建立专业标准与培训体系、强化地区分中心技术指导职能,缓解人员压力并提升监管科学性;三是健全技术指导原则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开计划,重点完善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标准,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清晰技术指引。
本研究从产业视角揭示了创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效率的三大核心影响维度:机构队伍建设是基础,加速机制是推力,技术指导原则是支撑。三者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决定着创新药上市的质量与速度。在2025年创新药行业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制度瓶颈,进一步提升审评审批效能,推动更多创新药及时惠及患者,助力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