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创新药企的盈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上海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其创新药企在研发、生产和商业运营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将探讨上海创新药企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实现盈利,以及这些成功案例对行业发展的启示。
《2025-2030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近年来,上海创新药企在盈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多家企业如艾力斯、复宏汉霖、和黄医药等宣布盈利,这标志着上海创新药行业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尽管创新药研发面临“十年十亿美元”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但上海药企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驱动的产品销售实现了盈利。
以艾力斯为例,该公司凭借其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的市场表现,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伏美替尼自2021年获批上市以来,销售额从2亿元飙升至35亿元,推动公司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和黄医药的“替尼三将”(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也在2024年实现销售额近5亿美元,其中呋喹替尼的海外销售额接近3亿美元,占公司产品销售额的近六成。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创新药企的盈利不仅依赖于产品的市场表现,还依赖于贯穿研发、生产及商业运营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上海创新药企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将研发端的创新实力转化为产业端的商业变现能力,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创新药行业分析提到出海战略是上海创新药企实现盈利的重要路径。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创新药企不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还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后续研发。上海创新药企在出海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商业化能力。
以和黄医药为例,其抗肿瘤药物呋喹替尼从2007年实验室合成到2018年在国内获批上市,再到2023年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上海首个在美上市的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2024年,呋喹替尼在欧盟、日本等重要市场上市,海外销售额接近3亿美元。复宏汉霖则通过自主完成海外临床试验和注册审批,形成了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产品矩阵,其4款产品在海外上市,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净利润超8亿元。
上海创新药企的出海战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推动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认可度。2019至2024年,中国共有9款创新药在美国上市,其中2款来自上海。截至2024年,18款海外获批的中国原创新药中,有4款出自上海。2024年,上海创新药海外授权许可项目达15项,交易额近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52%,数量和金额均排名全国第一。
随着“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发展,上海创新药企正加速从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向生物制药公司(Biopharma)转型。这种转型不仅需要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端的持续投入,还需要在商业化运营和全球市场布局方面的战略规划。
复宏汉霖通过生物类似药起步,逐步构建了全链条能力,实现了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跨越。公司通过对外授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收益,培养了全球化团队,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出海及商业化能力。和黄医药则通过呋喹替尼的成功,开启了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转型之路,目前有13个原创抗肿瘤药物在国内外开展临床研究。
上海创新药企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施策。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为创新药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提升,还推动了产业生态的优化和全链条赋能。
四、总结
2025年,上海创新药企在盈利、出海和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驱动的产品销售,上海创新药企实现了盈利突破;通过出海战略,企业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并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转型,企业构建了全链条能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未来,上海创新药企将继续在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用市场投票证明长期创新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