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2日)
近来日本国内大米市场呈现多重波动。在政府政策效果受阻的同时,韩国大米凭借显著的价格优势迅速抢占邻国消费市场,甚至引发跨境采购潮。这一系列动态不仅折射出区域农业贸易格局的悄然转变,更凸显了价格竞争力对消费者选择的根本性影响。
日本政府本月初(5月21日)宣布调整大米投放策略,此前通过公共渠道释放的战略储备米未能有效平抑市场价格或缓解供需矛盾。数据显示,尽管官方持续投入库存调节市场,但消费者对国产米的购买意愿未见显著提升,政策效果被业界评价为"不及预期"。这一背景促使相关部门紧急启动政策优化程序,试图在保障农户收益与稳定终端价格间寻求新平衡点。
在日韩自贸协定框架下,韩国上月重启对日本的大米出口后,市场反应远超预期。截至本月21日统计显示,短短不足五周时间内,韩国对日出口量已达到此前35年禁令解除前的60倍水平。价格优势成为核心推动力:同规格20公斤装韩米零售均价仅需人民币约294元(56,147韩元),而日本同类产品单价高达其三倍以上。这种悬殊价差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
价格落差催生出独特的区域经济现象:今年第一季度,经由机场和港口入境日本的个人携带大米总量已达1,855公斤,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大量日本游客在赴韩旅行时选择采购大宗米粮,不仅通过行李箱运输,甚至出现专业代购服务。这种"逆向进口"行为折射出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同时也暴露了日本农业政策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结语:价格战背后的产业反思
从政策失效到跨境采购潮涌动,当前大米市场的剧烈波动揭示着区域农产品竞争的深层矛盾。韩国凭借成本优势快速填补市场空白,而日本在维持传统农业保护模式与适应消费趋势间仍需艰难抉择。未来两国如何平衡农户利益、调整贸易策略,或将决定东北亚粮食产业格局的长期走向——这不仅是价格数字的游戏,更是关乎民生保障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