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活性阳极材料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发布初步裁定结果,认定中国企业获得高额政府补贴。这一决定可能引发后续反补贴关税措施,加剧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紧张态势。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生产的活性阳极材料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其出口政策变动或将重塑国际电池产业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池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根据美国商务部5月20日发布的公告,两家未配合调查的中国企业被推定补贴率超过700%,其余企业则面临6.55%的初步税率。此次裁定源于去年12月美国本土行业协会提交的申诉,指控中国企业在活性阳极材料领域获得不正当政府支持。活性阳极材料是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数据显示,中国供应全球大部分石墨原料,其中美国进口的59%天然石墨和68%人造石墨均依赖中国市场。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中国的产业优势显著。活性阳极材料的主要成分——石墨的生产高度集中于中国,其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对华依赖不仅体现在原材料进口上,更延伸至电池制造环节。例如,众议院近期通过的“与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案”明确禁止联邦部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6家中国企业采购电池产品,试图切断供应链纽带。然而,短期内全球难以找到成本更低且供应稳定的替代来源。
若美国最终实施反补贴关税,其本土企业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承担更高进口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要么转向技术相对落后但价格更高的非中国供应商。这一政策不仅可能抬高电动汽车制造成本,还可能波及储能系统、消费电子等依赖锂电池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此次调查独立于现有对华关税框架之外,显示出其试图通过多维度手段遏制中国在电池行业的领先地位。
专家指出,中国政府近年来已大幅缩减针对电池及材料出口的补贴政策,当前产业竞争力更多源于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效益。美国此举的核心逻辑并非单纯反补贴,而是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若在关键领域过度依赖中国,可能在地缘冲突中陷入被动。然而,这种“去风险”策略或将导致全球电池产业格局进一步割裂,增加技术迭代与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
总结
美国对中国活性阳极材料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折射出其对动力电池供应链主导权的战略争夺。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在这一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难以被迅速替代。未来若关税落地,或将迫使美国企业承担额外成本,同时也可能加速其他国家在电池产业链中的多元化布局。这场贸易摩擦不仅关乎短期经济利益,更将长期影响电动汽车产业的国际分工与技术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