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5月20日举行的交通运输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国近年来推动标准化国际化的成果及未来规划。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强化技术协同,中国正以高标准为桥梁,加速全球产业链对接与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国际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当前,我国已与71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125份合作协议。通过发布超2300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推动中俄民机、煤炭领域实现250余项标准互认,中国在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此外,我国自2015年起累计举办60期国际标准化培训,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的近2000名专业人才,为全球标准化能力建设提供支持。
作为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常任理事国,中国在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中积极贡献智慧。2024年,我国在智能航运、机械储能等领域新增多个国际标准技术机构主席和秘书处职务,主导或参与多项国际标准研制。通过提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规则建议,中国正推动国际标准化治理体系向更公平、高效的模式演进。
我国持续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机制:一方面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截至2024年底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超83%;另一方面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养1.4万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通过强化技术、语言和规则融合能力,中国正打造一支兼具全球视野与专业素养的标准创新队伍。
依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我国深化沿线国家在冷链物流、船舶技术等领域的标准互认与协同研发。在海外工程、数字贸易等场景中,企业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或参与制定区域标准,有效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例如,在航运贸易数字化领域,标准化合作已助力数十个港口实现数据互通,推动跨境物流效率提升。
总结
中国以标准化国际化为抓手,既巩固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十五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扩大标准互认范围、优化国际治理参与模式,并在碳中和、数字经济等战略领域加快制定引领性国际标准,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开放的全球标准生态体系。通过深化标准互联互通,中国将持续为全球经济复苏与技术进步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