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肉类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但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鲜冻猪肉价格波动引发行业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二号肉鲜品与冻品价差已收窄至0.65元/公斤,四号肉价差不足1元/公斤,市场呈现供需双弱特征。这一变化既受短期政策调整影响,也反映行业库存管理与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层转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猪肉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9月以来,国内二号肉和四号肉价格同步走低,但冻品跌幅显著小于鲜品。截至2025年5月15日,国产冻品二号肉均价22.06元/公斤,较年初仅跌1.89%;而鲜品二号肉均价22.71元/公斤,跌幅达4.49%。四号肉价差收窄更为明显,鲜冻价差同比缩小超七成。这种收敛趋势在淡季特征显著的肉类市场中尤为突出,反映出产业链上下游定价机制的深度调整。
(一)屠宰企业库存压力缓解强化挺价动力
数据显示,样本屠宰企业的冻品库容率已从2023年同期的35.56%降至2025年5月的18.93%,创下近年新低。低库存背景下,企业主动控制冻品出货节奏,在鲜品价格持续承压时仍维持冻品报价稳定。这种策略既避免了低价抛售导致利润缩水,也为后续市场波动预留了操作空间。
(二)进口成本上升推动国产替代效应
2024年34月我国对部分猪肉制品临时性提高关税后,进口冻肉价格涨幅达17%。受此影响,国产冻品与进口产品的价差从年初的每公斤5元以上缩至不足2元,甚至出现局部倒挂现象。餐饮、食品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采购国产冻品的比例提升约15%,直接支撑了国内冻品市场的需求基础。
(一)供应端主动入库意愿持续低迷
从成本角度分析,2025年25月生猪价格维持在14.5115.09元/公斤区间,远高于企业设定的冻品入库成本上限。尽管处于传统备货季,但屠宰企业在35月仅被动增加社会库存约3个百分点。展望下半年,68月原料成本难降、四季度存储周期过长等因素叠加,预计全年冻品库容率难以突破20%警戒线。
(二)需求端面临鲜品替代与消费分流双重压力
终端消费数据显示,鲜品猪肉因失水率低(较冻品少3%)、价格更优等特性获得下游青睐,餐饮企业在团餐采购中鲜品占比提升至68%。同时,前期转移至社会渠道的冻品库存约12万吨,导致经销商补货趋于谨慎。供需两端共同作用下,预计年内冻品交易量同比将下降10%15%。
综合当前数据与行业动态,未来8个月国内冻猪肉行情或维持弱势震荡格局:供应端库存低位支撑价格跌幅有限,但消费需求疲软抑制上涨空间;鲜冻价差可能进一步收窄至每公斤0.3元以内,产业链利润分配将向屠宰环节倾斜。建议企业关注79月消费旺季前的短期交易机会,同时警惕四季度进口产品季节性回流带来的竞争压力。
(数据来源:行业监测系统及历史价格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