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国际油价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波动,布伦特原油和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均创下2021年2月以来的新低,分别收于每桶60.23美元和57.13美元。这一波动背后,欧佩克+的增产计划成为了关键因素。随着沙特、俄罗斯等产油国决定自今年6月起日均增产41.1万桶,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再度升温。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给油价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油价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欧佩克+的增产计划是当前油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5月3日,沙特、俄罗斯等8个产油国宣布自6月起日均增产41.1万桶,这是这些国家连续第二个月以高于预期的幅度增产。这一决策引发了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尤其是在全球需求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
低油价背景下,部分产油国超额生产引发了沙特的不满。沙特此次增产,一方面是为了打压那些持续超过配额的成员国,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考量。在外部压力下,沙特有可能继续配合增加原油产量,以维护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
欧佩克+内部的裂缝正在加深,部分成员国对减产协议的“背弃”成为了此次大幅增产的导火索。尽管国际油价走软,欧佩克+仍决定6月再增产,这表明沙特正在执行一项激进的新战略,从削减产量支撑市场转为增产压低油价,以惩罚超产的成员国。
沙特的这种“惩罚性”策略并非首次。早在2014年,沙特就曾两度刻意压低油价以加强产油纪律。历史表明,当欧佩克+领导层决定通过供应施压来敦促履约时,不达目标不会罢休。此次增产行动,虽然尚未导致减产联盟破裂,但已经引发了市场对价格战再度打响的担忧。
除了供给侧的压力,油市需求前景也蒙上了阴霾。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机构纷纷下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期。国际能源署将2025年需求增速从103万桶/日下调至73万桶/日,降幅接近30%。欧佩克和美国能源信息署也对需求增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调。
尽管需求前景不容乐观,但投资者也不必过度悲观。贸易局势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会逐渐缓和,全球石油需求的关键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只要美国和中国的消费不出现显著下滑,全球石油消费即使出现滑坡也不会太明显。
从短期来看,油价仍存在继续下跌的压力。欧佩克+的增产计划使得全球原油市场面临着较大的供应压力,叠加贸易战背景下需求的不确定性,油价易跌难涨。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成为影响油价的不确定因素,美国正在推进的俄乌停火谈判及伊核谈判,如果顺利推进将进一步施压油市,如果受阻则可能短期提振油价。
长期来看,油价仍有支撑。欧佩克+完全释放超正常水平的富余产能后,国际原油价格将再次步入可持续的中期上涨周期。在此之前,只要欧佩克+不掀起价格战,WTI原油近月期货价格维持在50美元/桶应该有较强支撑。
总结
国际油价的波动反映了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欧佩克+的增产计划和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油价短期内面临下行压力。然而,从长期来看,油价的支撑因素依然存在。全球石油需求的可持续性和欧佩克+的产能释放,将成为未来油价走势的关键。投资者在关注短期波动的同时,也应关注这些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