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车辆 资讯详情
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下的消费争议与维权困境
 新能源汽车 2025-04-14 09:01:26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其带来的消费纠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央视新闻近期曝光的案例显示,部分车企在功能订阅收费、智能驾驶宣传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一、预埋硬件承诺与付费订阅的争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多家新能源车企曾以"全功能预埋硬件""免费开通后续功能"等营销话术吸引消费者购车。然而,部分车主发现,原本承诺的功能需额外付费解锁。例如某品牌车型在销售时强调"您买车时看到的功能后续免费开通",但用户后期使用中频繁遭遇方向盘加热等功能的订阅提示。合同条款中的模糊表述如"可能另行开通"被指涉嫌误导消费者知情权。律师指出,此类操作加剧了"新旧款迭代纠纷",导致车主刚提车即遭新款车型"背刺",造成经济损失与信任危机。

  二、智能驾驶宣传误导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智驾功能推广上,部分车企存在夸大宣传现象。央视报道显示,某品牌以"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L3级宣传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使用中却出现车辆未能识别施工路障的险情。车主提供的购车视频资料显示,企业用"解放双手"等表述模糊辅助驾驶与完全自动驾驶的区别,导致用户对功能预期与现实表现存在显著落差。这种营销策略使智能驾驶成为争议焦点,暴露出行业技术宣传规范亟待完善。

  三、售后服务体系短板暴露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

  售后环节的"维修难、维修贵"问题同样突出。上海某车主遭遇电池健康度检测争议,车企以"正常衰减"为由拒绝免费更换,而检测设备完全由企业自主提供;广东部分车主更面临车企突然破产导致车辆无法维修的极端困境。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投诉量同比增长120%,而售后服务响应效率较传统燃油车低37%。这些案例折射出行业在质量把控、服务标准及风险应对机制上的多重短板。

  总结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消费权益保护与技术推广规范的双重挑战。如何建立透明的价格体系、真实的宣传导向和可靠的售后保障,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监管部门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车企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筑牢消费者信任根基,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新能源汽车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