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3月,比亚迪、小米集团、蔚来及赛力斯等多家新能源车企接连宣布在港募资计划,合计规模超千亿港元。这一波资本动作不仅刷新了港股再融资纪录,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从市场扩张到技术研发,行业淘汰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IPO数量同比增长超270%,募资额达182亿港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活跃市场。新能源车企扎堆选择港股,主要源于其灵活的上市规则与高效的融资流程: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闪电配售模式最快3天完成资金到位,且南向资金净流入超3000亿港元为国际资本参与提供便利。例如比亚迪通过72小时闪电配售募资435.09亿港元,蔚来单日完成40.3亿港元配股交易,显著缩短了传统A股平均9个月的融资周期。
当前头部企业年报显示:蔚来虽拥有419亿元现金储备,但2024年净亏损达224亿元;赛力斯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7.38%,流动负债超600亿元。即便手握千亿级现金流的小米集团与比亚迪,仍在加速海外布局:比亚迪计划投资泰国、匈牙利等地工厂建设,小米通过德国设点推进欧洲市场开拓。企业普遍将募资用途锁定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智能驾驶)、供应链优化及海外市场渠道搭建等核心领域。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重赛道上,车企研发投入进入“军备竞赛”阶段:蔚来持续重仓换电网络建设,小米将80%研发预算投入自动驾驶系统开发,比亚迪固态电池项目已启动百亿元级投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收)平均达6.7%,较传统车企高出3倍以上。行业分析师指出,在技术路线尚未定型的窗口期,资金储备能力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在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关键领域占据制高点。
海外市场已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必争之地:比亚迪2月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87%,奇瑞计划通过港股融资扩建泰国工厂,赛力斯则明确将H股募资用于供应链国际化改造。港股市场独特的国际投资者结构(占比超60%)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获取外汇储备提供了天然通道。数据显示,头部企业海外建厂平均资金需求达5080亿元/项目,通过港股融资可直接获得美元、欧元等外币资金,显著降低跨境资本运作成本。
总结: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技术攻坚的转型期,港股市场凭借其制度优势成为企业战略补给的关键枢纽。无论是资金链承压的追赶者还是手握现金的领跑者,都在通过密集融资强化技术护城河、抢占海外市场制高点。随着行业淘汰赛进入白热化阶段,谁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资源,将在新一轮竞争中掌握主导权——这既是资本实力的比拼,更是战略前瞻性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