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案例概述
近年来,进口食品市场持续扩容,中文标签作为合规标识备受关注。一起因红酒标签信息缺失引发的纠纷案件显示,即使商品贴有中文标签,若关键内容不全或来源存疑,仍可能被认定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法院判决明确:标签瑕疵与进货查验疏漏叠加,将导致商家承担退一赔十的法律责任。
本案为进口食品经营者敲响警钟:中文标签必须完整标注法定信息,同时需严格审核经销商资质及商品入境证明文件。消费者在选购时应重点关注标签内容真实性,并保留维权依据。食品安全无小事,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合规性,都是保障“舌尖安全”的必要防线。进口商与零售商若疏于履行法律义务,终将面临高额赔偿与市场信誉双重损失。
2024年1月,某消费者在北京某酒品专卖店购买了4瓶标价888元/瓶的赤霞珠红葡萄酒(总价3552元)。商品中文标签标注了产品名称和原产国等信息,但未标明生产日期、经销商联系方式,并虚构了深圳某公司作为境内代理商。经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涉事商家无法提供报关单、检验检疫证明及供货商信息,仅因标签瑕疵被警告整改。消费者随后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发现中文标签标注的“经销商”明确否认与涉案红酒有关联。
根据《食品安全法》,进口预包装食品必须加贴符合国家标准的中文标签,需包含原产地、境内代理商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本案中,红酒标签缺失生产日期和经销商电话,且标注的“经销商”否认销售记录,直接暴露商品合法来源存疑。法院指出:
1. 合规性缺陷:未按要求标注生产日期,可能误导消费者对保质期的认知;
2. 溯源断裂:无法通过标签信息追溯真实进口渠道和责任主体,违反食品全程可追溯的监管要求;
3. 进货失责:商家未能履行查验义务,既无报关单据证明合法入境,也未核实经销商真实性,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明知”过错。
法院最终判决商家退还消费者货款3552元,并支付十倍赔偿金35220元。此案释放了三个重要信号:
1. 安全标准的广义内涵:食品安全不仅指产品本身无毒害,更包含标签信息真实、来源可追溯等合规要求;
2. 经营者责任不可推卸:以“不知情”为由逃避进货查验义务将被认定存在主观过错,需承担惩罚性赔偿;
3. 职业打假人争议不影响维权:法院未采纳商家对消费者身份的质疑,并强调无证据支持即不能否定消费者合法权益。
总结:标签合规与溯源管理是进口食品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