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像酱油这类最基本的调味品,也越来越追求高档次。多家超市陆续增多了对于减盐、零添加等高端酱油的铺货量。
随着低端酱油市场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并逐渐趋于饱和,高端酱油市场正在迎来发展黄金期。在此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入局高端酱油市场。
放眼低端酱油市场,初期定位低端的海天已经占据了大半份额,再加上盘踞多时的“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酱油低端市场的渗透率已达96%。而在过去三年,酱油行业产量仅为个位数增速,这与2008-2017年十年期间酱油行业产量11.83%的复合增速相比,下降较大。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低端酱油产业的上升已触及市场天花板。低端酱油市场附加值低的酱油大单品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空间时,高端市场便成为了各大企业的必争之地。”
比如一直定位高端酱油市场的欣和六月鲜、千禾、李锦记等陆续推出了价位在10-20元之间的高端酱油:李锦记薄盐味极鲜、千禾一品鲜、千禾高鲜特级酱油、欣和遵循自然原酿酱油等产品。与此同时,定位低端市场的海天、加加、老才臣也陆续推出对标上述品牌的高端酱油:海天高鲜头道酱油、加加原酿造酱油及老才臣淡口极鲜酱油、零添加酱油等高端酱油产品。
在将低端酱油升级至零添加、淡盐等高端酱油市场之后,各品牌继续“拔高”高端酱油市场,推出了超高端酱油产品。其中有李锦记零添加醇味鲜、欣和的禾然有机酱油等产品,这些超高端酱油产品的价位基本在25元以上。
“各大品牌纷纷加持高端市场,除了看中了高价产品的高毛利以外,还有酱油中低端市场接近饱和、消费升级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业内人士称。
随着消费者接受程度的提高和各企业的不断入局,高端酱油市场也正在打开。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高端酱油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达到202亿元左右,市场销量约为189.26万吨,同比上涨约5.9%。2025年,国内高端酱油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359.8亿元。
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消费者表示,与普通低价酱油相比,更愿意选择高价健康型酱油。另外,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高端酱油购买者逐渐增多,市场正在打开。
由于调味品品类众多,且数据纷杂,现仅以酱油品类说明价格带分布情况。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上市公司报表及渠道调研,酱油市场规模约400亿元,价格带收入规模呈典型金字塔型。
据估算,超高端酱油市场约8亿—10亿元规模,占比小增速快。将零售价12元/500ml以上定为超高端酱油,国内高端酱油品牌包括海天老字号、厨邦纯酿、加加原酿造、李锦记醇味鲜、千禾零添加、欣和六月鲜等,总收入合计8亿—10亿元,占比约2%,其中欣和占半数以上。超高端酱油主打安全、健康概念,以“零添加”“有机”为卖点,占比虽低,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
估算高端酱油市场约80亿元规模,是消费升级主要方向。将零售价8—12元/500ml定为高端酱油,包括海天特级金标、海鲜酱油、味极鲜;厨邦酱油、东古一品鲜、李锦记精选生抽等,占比约20%。此价格带产品以特级、一级高鲜酱油为主,口感上乘,随着人均收入提升,消费者对酱油价格不敏感,很容易由5-8元过渡至8元以上价格带,高端酱油是后续升级的主要方向。
估算中端酱油市场约130亿元规模,可能承接巨大消费量。将零售价5—8元/500ml定为中端酱油,包括红烧酱油、老抽王以及地方品牌,占比约33%。中端产品一方面需求可能被分流到高端价格带,另一方面将承接巨大低端市场消费量:5元以下市场规模近180亿元,升级趋势确立后此部分消费者转移至中端市场,可能形成较大增量。
估算低端市场约180亿元规模,并且在逐渐萎缩。将零售价5元/500ml以下定义为低端酱油,包括大量地方中小品牌、袋装酱油,以三四线、村镇市场为主,多在传统渠道出售。虽占比高达45%,但规模逐渐下降,随着消费升级,不断有需求分流上移,预计后续低端市场规模仍呈萎缩趋势。
总体来说,我国酱油整体发展局势平稳,在经历了早期的繁荣后,近几年虽然增速放缓,但随着餐饮业的复苏和消费升级的到来,未来的酱油市场,尤其是高端酱油领域仍有利可图。只不过行业存在整合和淘汰低端产能的迹象,发展形势从长远看更利好大企业,中小企业前途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