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据行业预测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2025年实现产销量超1800万辆的目标,渗透率有望达45%以上。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为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该方案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风险防控和保险保障等手段,加速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升级,并推动能源体系向低碳化转型。
《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绿色金融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覆盖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给优化等多环节的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既回应了2025年行业规模突破万亿的目标需求,也为实现"双碳"战略提供了可操作路径。未来金融机构需持续提升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在支持产业跃升的同时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银行与保险机构需聚焦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及运营环节的金融需求。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提供长期信贷支持;针对智能网联技术迭代开发定制化保险产品;在车辆回收环节探索循环经济融资模式。通过覆盖技术研发到报废处理的全周期服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方案明确要求加大对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的投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需创新"车桩贷""基建专项债"等金融工具,优先保障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及高速公路快充站的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我国已建成充电桩681.7万台,但车桩比仍存在提升空间,未来五年相关领域投资规模预计超5000亿元。
金融机构需重点支持"光储充一体化"项目落地,例如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充电设施的联合开发。同时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与加氢站建设的联动融资模式,在唐山、佛山等试点区域形成可复制经验。方案特别指出要保障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确保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生产与退役电池储能再利用的产业闭环。
银行保险机构需建立覆盖技术迭代、市场波动等全维度的风险评估模型。例如,在锂电池价格剧烈波动时提供套期保值工具;针对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开发责任险产品;对换电模式标准化进程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通过动态调整信贷政策与保险条款,为产业创新提供安全边际。
方案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绿氢制备与储运项目的融资渠道,支持燃料电池重卡在港口、矿区等场景的应用示范。同时关注核电余热利用技术对电池材料生产的赋能作用。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有望达1万亿元,其中车用领域占比将超30%。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