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9月,我国在金融风险防控与房地产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系统性改革和精准施策,中小银行体系稳定性持续增强,住房市场融资环境得到优化,有效支持了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住房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我国已实现高风险机构数量与资产规模较峰值大幅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显著降低。当前,相当部分省份已完成高风险中小银行“动态清零”。这一成果通过“一省一策”改革化险方案推进,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及市场退出等手段,并强化公司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信社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半省份完成省级法人机构组建;城商行重组与股份制银行转型同步深化,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布局。截至2024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由2023年的4490家减至4295家,体现“减量提质”政策成效。
在房地产领域,我国通过建立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及“白名单”项目库,精准支持住房市场稳定发展。截至当前(2025年),相关金融机构已为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和风险化解类项目提供贷款超7万亿元,直接推动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房地产融资空转与资金错配问题,并通过穿透式监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领域。数据显示,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率达52%,显著高于传统信贷增速,反映政策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导向。
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同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工作。通过指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融资平台债务重组和置换,在严守不新增隐性债务红线的同时,助力地方“以发展促化债”。该举措不仅缓解了区域财政压力,也为住房项目持续获得稳定资金支持创造了条件。例如,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扩围增效,进一步扩大了优质住房项目的覆盖范围,确保购房者权益与市场信心同步修复。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通过风险化解、政策协同与结构性改革,在维护中小银行稳健运行、推动住房市场回稳及遏制地方债务扩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白名单”项目为支点的融资机制创新,既保障了民生领域住房供给,又有效隔离了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未来需持续巩固现有成果,强化政策与市场的动态适配能力,为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