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8月,我国物流行业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前7个月社会物流总额达201.9万亿元,同比增长5.2%,虽较上半年微降0.4个百分点,但仍彰显出产业韧性。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5.7%,制造业物流贡献突出,35个细分行业中85%实现正增长,显示供应链基础持续夯实。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推动物流需求结构升级,线上零售、即时配送等新业态增速超预期,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在竞争格局方面,2025年物流业呈现两大显著特征。首先,高端制造业物流需求增长强劲,其增速高于工业品整体水平0.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仓储运输需求持续攀升;其次,绿色低碳技术加速渗透,包括电动货车普及率提升至38%、氢能源配送试点覆盖20个城市,推动单位物流能耗同比下降6%。此外,国际物流成为新增长极:中亚班列开行量达8526列(同比增23.2%),中老铁路跨境货运量突破344万吨,航空货运受跨境电商带动实现21.5%的高速增长。
单位与居民物流需求保持稳健增长,前7个月总额同比增长6.2%,其中家用电器类物流同比激增28.7%。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线下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达6.3%,快于社零整体增速1.5个百分点。技术层面,智能仓储系统覆盖率达45%,自动化分拣效率提升至每小时处理8000件包裹;低空物流无人机试点区域配送成本降低20%,成为末端配送的重要补充。
尽管物流业总收入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但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通过AI调度系统实现运输效率提升15%,而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盈利压力,利润率低于全行业均值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区域竞争格局重塑:西部地区物流景气指数平均为50.8%(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依托陆海新通道和RCEP政策红利实现增速领跑;东部沿海则深耕冷链物流与跨境保税仓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综合来看,2025年物流业在需求波动中展现强大韧性。尽管7月单月增速环比略降(社会物流总额增4.9%),但微观主体信心仍处高位,业务预期指数达55.6%,预示下半年复苏动能将延续。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技术应用深度与全球化布局广度:智能算法优化运输路径可降低10%-15%的碳排放;国际铁路联运网络持续加密,预计2025年底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8万列。同时,政策对冷链物流标准、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的规范将为行业提供更优发展环境。
2025年中国物流业正处于竞争格局重构与技术深度赋能的关键阶段。通过强化高端制造支撑、加速绿色转型、挖掘消费新增长点以及深化国际通道建设,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的新阶段。尽管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短期挑战,但技术创新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将持续推动物流网络向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