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互联网应用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农业物联网行业趋势分析:农业物联网行业发展推进产品研发
 农业物联网 2025-05-10 01:15:11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农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农业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正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它借助各类传感器、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智能控制和科学管理,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年,农业物联网行业展现出诸多新趋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不过,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2025年农业物联网行业趋势分析:农业物联网行业发展推进产品研发

  一、农业物联网在实际中的应用成果

  2011年,浙江省海宁市就已开始农业物联网的探索,当地的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和金辉果蔬有限公司作为示范点,搭建起全省当时最先进的现代综合性农业物联网系统。近年来,又有6家企业和单位陆续建起7套农业物联网系统,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农业精准化管理方面,设施园艺物联网的应用成效显著。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的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便是典型代表。大棚内安装的传感器,每隔十几秒就能采集一次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植物新陈代谢能力等数据。这些数据经后台分析后,传递到监控室电脑,操作人员依据分析结果,通过智能化设备或手机软件进行远程调控。凭借这一系统,企业实现了对花卉生长环境的精准把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农业专业智能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分散的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综合集成,通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为各类农业问题提供系统且灵活的解决方案。海宁市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的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专家系统,以镇(街道)为单位,满足了不同群体对本地农田地力信息和施肥建议的咨询需求,还能根据耕地地力监测和调查结果更新数据,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是农业物联网的又一重要应用领域。通过为农产品加装电子标识,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全过程更新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和透明管理。海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作为省级平台的县级分系统,涵盖监管、主体应用和追溯查询等多个平台,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溯查询需求,也便于监管部门进行质量把控,实现了农产品产业链的全程管理。

  二、农业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困境

  据《2025-2030年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尽管农业物联网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应用要求高,后续投入成本过大是首要难题。农业物联网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设备采购和后期运维成本也不菲。以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花卉智能化管理系统目前仅在 3 个温室大棚进行试验,尚未大规模推广。这是因为花卉种植个性化需求多,建立产品后台数据模型需要大量研发资金。该企业种植近 2 万个品种的作物,不同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各异,建立完整的数据模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高昂的投入让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设备产品不成熟,核心技术有待提升也是制约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专用传感器国产化率较低,性能不稳定,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缺乏市场规模效应。现有的物联网产品在满足农民实际使用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覆盖面和适用性上亟需改进。

  规模效应不明显,应用推广困难重重。除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专家系统外,多数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还处于试验和演示阶段。由于未能将物联网技术应用量化为具体经济指标,且农产品利润率普遍较低,导致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投入产出比不高,农民在看不到效益的情况下,投资积极性不高。目前,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适用于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如高档花卉、水果和水产等。

  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应用需要新型知识农民作为基础。然而,目前从事物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基层尤其缺乏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部分应用主体因缺少专业运维人员,导致已建成系统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顶层设计缺失,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虽然农业物联网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目前尚未形成刚性需求,仍处于边试验边示范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在农业信息采集、数字化模型和智能专家系统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孤岛和重复投入现象较为普遍。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建成后,维护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县级系统应用主要依赖开发单位或厂家维护,时效性差且成本高。

  三、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挑战,为推动农业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强化政策导向,探索商业模式是关键。鉴于农业物联网前期投入成本高,政府应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将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以及标准制定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对应用该技术的企业给予优惠和奖补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创新应用服务模式,培育市场需求,逐步构建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不可或缺。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行业应用标准,做好产业构建、发展路线和技术体系等顶层设计,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和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推进产品研究,提升技术水平迫在眉睫。科研人员和产品生产厂家应与农民紧密合作,针对物联网技术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产品和提出解决方案。重点研发在复杂农业环境下能实现小型化、低成本、低能耗的感知设备,使产品更加方便实用,易于农民操作。

  加快人才培育,强化技术支撑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激励和竞争机制,可通过农广校、农民学校等开设农业物联网应用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物联网企业和运营商的合作交流,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注重应用实效,促进规模效应是实现广泛应用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政府短期内难以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因此,要积极宣传引导企业主体根据自身能力,在主要生产环节或效益明显的过程先行应用物联网技术。例如,在水产养殖的育苗环节,因其对环境要求高,可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规模应用。

  2025年,农业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实际应用成果来看,它在精准化管理、智能系统运用和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技术成本、设备成熟度、推广难度、人才短缺以及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通过实施强化政策引导、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产品研发、培育专业人才和注重应用实效等策略,有望突破这些障碍,推动农业物联网行业持续发展,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农业物联网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