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农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农业物联网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2025年,农业物联网产业布局不断深化,其潜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吸引着众多力量投身其中,智慧农业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智慧农业是农业物联网在传统农业中的深度应用,借助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或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控制,其范畴还涵盖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等多个方面。信息与知识作为核心要素,驱动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据《2025-2030年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农业物联网带来显著成效。以农业生产监测为例,下载特定 APP 在线预订支付后,无人机能够快速抵达种植户处,高效完成农药喷洒工作,以往需数天完成的任务,如今仅需数小时就能高质量达成。在区域实践方面,多地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有的地区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三产融合,构建全产业链;部分地区围绕农业生产决策需求,在多个县区建立区域站物联网应用;还有地区推广 “互联网 + 农业科技综合服务” 模式,优化农业服务。农业物联网贯穿从智能加料、智能分拣到智能包装的一体化作业流程,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还带动了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随着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农业竞争力得以提升,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尽管智慧农业潜在市场规模巨大,预计以应用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市场在 2022 年有望达到 184.5 亿美元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3.8% ,然而大部分地区农业仍处于传统阶段,基础设施落后,对农业物联网的接受程度低且分布零散。
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农业从业者发现,单纯进行简单的温度湿度监控,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优势,这反映出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应用场景和功能挖掘上还存在不足,亟待进一步优化和拓展。
总体而言,农业物联网支撑下的智慧农业在中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未来,需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延伸。
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农业科研规律,适当拉长农业科技项目考核周期,加大对相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技术模式。同时,利用遥感、雷达等技术实时监测生态系统,落实生态政绩考核。此外,我国已初步具备发展智慧农业的软硬件环境,未来应推动农业物联网向农业资源管理、农作物生产管理等四个子方向延伸,实现与农业各环节的深度融合。还需突破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探索商业模式,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开展补贴和示范工程,制定产业政策,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2025年农业物联网产业布局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在带来提质增收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应用不足等挑战。但不可否认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不断创新突破,农业物联网必将推动智慧农业迈向新的高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