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速发展与政策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农业物联网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力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一系列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为农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影响着产业的发展格局与走向。了解农业物联网产业的概念、市场供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对于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实时采集物体或过程的各类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广泛连接,进而达成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据《2025-2030年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兴起,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农业物联网的核心在于运用物联网技术获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信息,借助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与农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饲养、施肥、植保及农民教育相结合,提升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从概念范畴看,农业物联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物连接新技术,广义则是农业大系统中人、机、物一体化的互联网络。
经济学中,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组织的总和,当某种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且实现专业化生产时,才构成独立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多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涵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等范畴。农业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产业的分支,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集感知设备研发制造、网络系统构建、精准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咨询设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 “专、精、特、新” 的创新型产业特征,涉及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设备制造与应用服务等多方面活动。
农业物联网产业的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示范园区,未来小型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也有望成为重要需求方。政府部门是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购买者,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推动应用,进行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和标准制定等工作,各地政府开展的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有效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凭借先进技术、充足资金和现代化经营理念,成为市场化需求主体,其需求对产业发展走势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前沿阵地,因其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高,成为农业物联网技术率先应用示范的重要场所。
从产业链角度,物联网产业供给主体可分为设备制造商、软件产品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网络及运营服务商四类。在农业物联网领域,供给主体界限并不分明,存在众多集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为一体的企业,且技术产品提供商来源广泛,包括专业农业信息科技企业、IT 企业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等。进一步细分,农业物联网供给主体大致可分为专业从事农业信息化的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成立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所属科技企业、IT 企业拓展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和涉农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五类,它们各自凭借技术优势,在农业物联网领域发挥着不同作用。
现阶段,农业物联网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随着市场发展,其业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管理体系日益健全。部分企业在政策引导下,从单一业务逐步拓展到多元化领域,人力资源规模和组织架构也实现升级。资本扩张方面,企业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规模扩大,上市公司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注资、收购行为,推动了产业整合与发展。营销方式上,企业从传统营销向传统与网络营销并重转变,利用各类社会化媒体和通信工具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2015年市场总体规模达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2015 - 2020年以超3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2020年规模达到6万亿元。智能农业领域约占整个物联网产业的4.2%,2015年中国农业物联网下游产业产值为300亿元,2020年超过2000亿元 。从产业链环节看,中国物联网市场存在 “中间强两头弱” 现象,农业物联网产业同样如此。感知层的农业传感器虽有一定发展,但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存在标准不统一、稳定性差等问题;网络层随着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发展速度加快;应用层的各类农业专用软件平台和服务虽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市场产值贡献较低。农业物联网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农业物联网全产业链” 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尽管农业物联网发展迅速,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地域和领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在地域上,部分地区形成了典型应用模式,但中西部地区及其他农业主产区物联网应用较少,设备成本、主体认知和经营规模等因素制约了产业推广。在应用领域方面,养殖业对物联网的需求更为强烈,而大田种植业由于收益较低,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规模化连片区域。
农业物联网产业涉及多种核心技术,但目前中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智能传感器的设计、加工和制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高端需求大多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不能自主研发,会导致产业链上下游脱节,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甚至影响国家信息安全和对产业链的控制力。
中国农业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技术开发有待深入,产业链稳固性和延伸性不足,社会认知度有限,发展模式仍需探索,这给产业运营管理带来潜在风险。此外,物联网设备成本较高,如何让投入方真正受益,是推动农业物联网普及的关键问题。
围绕农业物联网技术构架,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信息感知与识别、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应用公共支撑平台建设。重点突破动植物生命信息传感器、智能化感知传感技术等,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与协议,研发智能决策和控制技术装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开发低成本服务终端,加强产业链协作与行业交流。
针对农业物联网产业技术成本高、资金扶持缺位等问题,加快完善资本运营环境,构建以财税扶持资金、社会投资资金、金融支持资金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支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加大对产业化项目的投入,运用多种方式支持企业融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协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结合现有园区和基地分布,以及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在不同地区打造具有特色、可复制性和技术扩散性强的农业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相关产业,促进农业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 “六次产业”。
梳理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果,建设案例库,制定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发布推广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联盟建设,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发展专业服务,拓展增值服务,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综上所述,2025年农业物联网行业在政策驱动下,产业发展既面临诸多机遇,也存在地域和领域发展不均衡、技术支撑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通过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完善资金支持体系、培育产业集群和创新商业模式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农业物联网产业有望实现突破发展,引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向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方向迈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