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和食物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3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到4334.17万吨,总产值高达3965.57亿元,占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预计到2025年,食用菌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维持在8%~10%。本文将系统分析我国食用菌育种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用菌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用菌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特点,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我国食用菌育种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品种菌种退化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食用菌育种现状的分析,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我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工作始于2007年,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130个食用菌品种通过国家认定,涉及30个物种。其中,香菇、黑木耳和金针菇是登记数量最多的三个品种。2016年后,品种认定工作暂停。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食用菌新品种保护工作逐渐受到重视。2018—2024年,我国共授予105个食用菌品种新品种保护权,其中香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和真姬菇是保护数量最多的品种。
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从传统的人工选择育种逐步发展为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诱变育种及分子育种等多技术融合的现代育种体系。其中,杂交育种在香菇等主栽品种选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展现出巨大潜力。
(一)人工选择育种
人工选择育种是通过从自然变异群体中筛选符合人类需求的优良变异个体,经过菌种分离和扩繁实现品种改良。我国早期的食用菌栽培采用半人工模式,缺乏人工接种环节,直到20世纪70年代,食用菌育种才真正步入杂交育种阶段。目前,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等均是首先在我国驯化栽培成功的品种。
(二)杂交育种
我国食用菌杂交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多种杂交育种方法,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例如,香菇优良品种“申香10号”和金针菇优良品种“川金5号”均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
(三)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可解决种属间杂交不亲和性问题,为远缘杂交育种开辟了新途径。我国科研人员在金针菇、凤尾菇、长根菇等品种间实现了科间、目间远缘杂交。
(四)诱变育种
我国自20世纪末启动食用菌太空诱变育种工作,先后将平菇、金针菇、香菇、灵芝等食用菌搭载返回式科学卫星进行航天诱变。此外,科研人员还尝试利用γ射线、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等物理诱变方式,以及氯化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秋水仙素等化学诱变方式来创建食用菌新种质。
(五)分子育种
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分子育种技术逐渐应用于食用菌领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借助与重要农艺性状紧密关联的分子标记,在杂交后代菌丝生长阶段精准筛选出具有潜力的优良杂交子。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食用菌品种定向改造、代谢途径调控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目前可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有60多种,主要包括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等。2023年,我国香菇年产量达到1303.75万吨,是产量最大的品种,其次是黑木耳和平菇。以下是部分主要栽培品种的选育方法:
(一)香菇
香菇是我国年产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其选育方式以杂交育种为主。例如,“申香10号”是通过栽培品种“L26”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与栽培品种“苏香”进行双单杂交育成的。
(二)黑木耳
黑木耳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其选育方法多样。例如,“黑威15”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黑龙江省尚志市采集野生木耳组织分离后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
(三)金针菇
金针菇的选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川金5号”是通过黄色金针菇栽培种“金丝”的单核体与白色金针菇“F092”的双核体配对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
(一)加强新品种的保护与培育
目前,我国食用菌品种保护范围相对有限,与我国栽培的食用菌种类相比,品种保护范围仍需扩大。食用菌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建议完善新品种保护制度,加大DUS测试以及品种MNP标记开发力度,以更好地维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提高育种积极性。
(二)加强食用菌基础及分子育种的研究
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相对滞后,仍主要处于2.0时代,并刚刚向3.0时代过渡。建议加强重要农艺性状形成遗传基础及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开展多组学分析,深入挖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解析功能基因,并开发高效的分子育种工具,构建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平台。
总结:我国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乡村振兴和食物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食用菌育种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品种菌种退化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食用菌育种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加强新品种保护与培育、加强基础及分子育种研究等建议。希望这些研究和建议能够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