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多元化食物供给需求的不断增长,食用菌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2004-2022年期间,我国森林食用菌产量从135.3万t增至230.8万t,增幅约70.58%,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然而,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入探究其现状、问题并寻找对策,对推动食用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用菌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蕴含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森林食用菌作为森林食品的关键部分,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如《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等,森林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但目前其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大、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并加以解决。
2004-2022年,我国森林食用菌产量整体呈稳中有增趋势,2012年以来稳定在200万t左右,2015年达到最高值273.5万t,2022年为230.8万t。这一产量变化反映出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波动,需要进一步探索稳定增长的路径。
野生松茸和牛肝菌作为我国森林食用菌的优势种类,产量增长显著。2010-2020年,松茸产量从3736t增长到1.37万t,牛肝菌产量从1.29万t增长到9.78万t。这些优势种类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森林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间产量差异较大,2004-2022年(2019-2021年数据缺失),福建产量最高,在600万t以上;辽宁、黑龙江、湖北等省产量在200-400万t;浙江、河南等省产量在100-200万t;还有众多省份产量在50万t以下。同一省份不同年度产量波动也较大,如福建、黑龙江、云南等省,这表明各地区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块菌、松茸及牛肝菌等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出口的主要种类。2012-2021年,鲜或冷藏的松茸出口量达6801.40t,出口金额达3.73亿美元;鲜或冷藏的块菌出口量为1.31万t,出口金额为0.58亿美元;盐水松茸出口量为464.06t,出口金额为0.11亿美元;干牛肝菌出口量为1.19万t,出口金额为2.84亿美元。出口换汇优势明显,反映出我国森林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虽然块菌、松茸及牛肝菌等菌根食用菌产值高,为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但总体规模较小,除云南外,其他地区种植地块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发展缓慢。这限制了菌根食用菌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影响力。
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区域性强,规模差异大,多数省区产量在100万t以下。与我国广阔的森林规模相比,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部分地区如福建早期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较好,但后续增长动力不足;黑龙江受天然林主伐政策调整影响,产量波动较大。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制约了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林下栽培食用菌以腐生食用菌为主,种类缺乏多样性和区域特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下仿野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种类较少,且在部分区域尚未布局。产业发展规划局限于少数类群,缺乏科学系统的分类支撑,无法充分发挥食用菌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我国森林食用菌加工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风干、烘干、速冻等简单加工方式,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产业链条短,基础设施滞后,产品成本高,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限制了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和规模扩张。
在资源挖掘利用、育种、功能研究、驯化栽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科技支撑均滞后于产业需求。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育种缺乏突破性品种,功能挖掘停留在物质含量测定层面,共生菌驯化未取得突破,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后续发展动力。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林下食用菌生态培育面积目标为500万亩,到2030年目标为800万亩。我国有大量适宜发展林菌产业的林地,如III、IV级林地以及郁闭度0.2以上的多种林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政策支持和丰富的林地资源,预示着森林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林菇共育系统”具有创新发展潜力。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历史悠久,为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基础。以培育森林菌根食用菌为目标的林-菇共育系统也在逐步发展,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建立了块菌种植园,湖南建立了红汁乳菇马尾松种植园,这些实践为菌根食用菌种植园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林菌示范基地占比较低,且主要以腐生食用菌为栽培种类,未来在示范基地数量增加、区域布局优化以及示范带动效果提升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三北地区在国土绿化进程中,通过为主要造林树种接种菌根食用菌菌剂,有望成为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区域,科学规划潜力巨大。
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完善区域间林下采集和加工野生食用菌种类的规划,优化菌根食用菌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各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规模化林菌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地方整合各类要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气候变化影响森林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通过气象数据及模型模拟,为栽培提供保障。加快建设菌根食用菌物种保育区和发展区的智能气象站,尤其关注仿野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减少气候变化对产业的负面影响,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加强对森林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对受威胁的种质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和鉴定利用中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种质资源,确保产业发展的基础稳固。
食用菌行业分析指出,建立森林食用菌监测体系,对资源、生产、加工和消费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统计核算。建设数字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借助先进技术开发生物制品,构建资源开发与数字监测体系,推动产业数智化发展,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借助林业建设项目和森林康养、文旅项目,带动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如开展“储备林+林菌模式”“公益林+林菌模式”,通过森林食用菌采摘、品鉴等文旅活动,形成多途径发展格局,拓展产业发展渠道,增加产业收入来源。
构建国家到地方的多级科研协同体系,加快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装备等方面的研发。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充分发挥政策和人才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025年的食用菌行业中,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在产量增长、优势种类发展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特色不足、加工水平低和科技支撑滞后等问题。不过,从发展潜力来看,产业在发展空间、创新利用和科学规划等方面前景广阔。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气候变化监测、保护种质资源、推进数智化发展、补链延链强链以及建立科研梯队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充分挖掘产业潜力,推动森林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其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食用菌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