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中国芯片封装企业有了新的机遇。芯片封装不仅起到芯片内键合点与外部进行电气连接的作用,也为芯片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作环境。以下对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
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国外芯片公司向国内大举转移封装测试业务,中国的芯片封装测试行业充满生机。据2018全球与中国市场LED倒装芯片深度研究报告测算,2017年我国芯片封装测试行业销售收入约1822亿元,增速达16.5%。
2011-2017年中国封装测试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芯片封装几乎没有多大变化,6~64根引线的扁平和双列式封装,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芯片的需要。对于较高功率的芯片,则普遍采用金属圆形和菱形封装。但是随着芯片的迅速发展,多于64,甚至多达几百条引线的芯片愈来愈多。现从五大趋势来分析芯片封装市场现状。
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芯片的表面安装结构是适应整机系统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因为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要求组装整机的电子元器件外形结构成为片式,使其能平贴在预先印有焊料膏的印制线路板焊盘上,通过再流焊工艺将其焊接牢固。这种作法不仅能够缩小电子设备的体积,减轻重量,而且这些元器件的引线很短,可以提高组装速度和产品性能,并使组装能够柔性自动化。表面安装式封装一般指片式载体封装、小外形双列封装和四面引出扁平封装等形式,这类封装的出现,无疑是芯片封装技术的一大进步。
随着超大规模和特大规模芯片的问世,芯片变得越来越大,其面积可达7mm&TImes;7mm,封装引出端可在数百个以上,并要求高速度、超高频、低功耗、抗辐照,这就要求封装必须具有低应力、高纯度、高导热和小的引线电阻、分布电容和寄生电感,以适应更多引线、更小体积和更高封装密度的要求。
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要想缩小封装体积,增加引线数量.唯一的办法就是缩小封装的引线间距。一个40线的双列式封装要比68线的H式载体封装的表面积大20%,其主要区别就是引线目距由2.54mm改变自1.27mm或1.00cmm。不难想像,如果引线间距进而改变为0.80mm,O.65mm甚至0 50mm,则封装的表面积还会太大地缩小。但是为了缩小引线间距,这势必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目题,如印线精密制造就必须用光致腐蚀的蚀刻工艺来代替机械模具的冲制加工,并必须解决引线间距缩小所引起的引线间绝缘电阻的降低和分步电容的增大等各个方面研究课题。
芯片面积增大,通常其相应封装面积也在加大,这就对热耗散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问题是一个综台性的,它不仅与芯片功率、封装材料、封装结构的表面积和最高结温有关,还与环境温度和冷玲方式等有关,这就必须在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和冷却的手段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塑料模塑封装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和便于自动化生产等优点,虽然在军用集成电路标准中明文规定,封装结构整体不得使用任何有机聚合物材料,但是在集成电路总量中,仍有85%以上采用塑料封装。
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塑料封装与其他封装相比,其缺点主要是它属于非气密或半气密封装,所以抗潮湿性能差,易受离子污染;同时热稳定性也不好,对电磁波不能屏蔽等,因而对于高可靠的集成电路不宜选用这种封装形式。但是近几年来,塑料封装的模塑材料、引线框架和生产工艺已经不断完善和改进,可靠性也已大大提高,相信在这个基础上,所占封装比例还会继续增大。
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芯片的封装经过插入式、表面安装式的变革以后,一种新的封装结构—直接粘结式已经经过研制、试用达到了具有商品化的价值,并且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据国际上预测,直接粘结式封装在集成电路中所占比重将从1990年的8%上升至2000年的22%,这一迅速上升的势头,说明了直接粘结式封装的优点和潜力。
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功率芯片的封装结构,受封装材料的导热性能影响,造成封装体积较大而与其他集成电路不相匹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关键所在是如何采用新的封装材料。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芯片封装几乎没有多大变化,6~64根引线的扁平和双列式封装,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芯片的需要。对于较高功率的集成电路,则普遍采用金属圆形和菱形封装。芯片封装市场现状分析,整机制造也正在努力增加印制线路板的组装密度、减小整机尺寸来提高整机性能,这也迫使芯片去研制新的封装结构,新的封装材料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