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维生素E出口量6.87万吨,占当年我国维生素E总产能的80%以上。作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之一,维生素E广泛应用于饲料、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以下对维生素E行业投资分析。
维生素E行业投资分析,维生素E近两年供需格局变化较大,目前具备维生素E生产能力的厂家主要有帝斯曼、巴斯夫、浙江医药、新和成和北沙制药。维生素E行业分析指出,维生素E全球产能在9-10万吨,需求在6.5万吨左右,国内需求在1万吨左右。下游需求增长平稳。维生素E主要用于饲料(占比 64%),其余用于医药化妆品(占比 31%)和食品饮料(占 5%)。
维生素E供应格局
维生素E生产反应步骤多、工艺路线长,技术壁垒较高,其合成需要两个中间体,异植物醇(支链)和三甲基氢醌(主环)。从技术路线上来看,异植物醇的生产技术由巴斯夫发明,国内浙江医药、新和成和北大医药先后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并且在质量和成本上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目前工艺技术非常成熟且突破的可能性有限。而三甲基氢醌是限制维生素E生产厂家的瓶颈所在,近两年其生产技术迎来突破,带来维生素E行业格局的震动。现从三大方向来分析维生素E行业投资。
目前,全球绝大部分维生素E为合成品,占总产量的80%左右,天然维生素E只占20%左右。近些年,合成维生素E的产量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产量更是成倍增长。维生素E行业投资分析,美国是全球合成维生素E的第一大生产大国,产量占世界维生素E总产量的40%左右。目前,全球维生素E的生产能力为11万吨左右,生产巨头有帝斯曼、巴斯夫等公司,这些公司的产量占世界合成维生素E产量的50%左右。
维生素E行业投资分析,维生素E的合成工艺需要经过20余步反应,反应步骤多、工艺路线长,技术要求高,其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专用设备,技术壁垒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生产维生素E。全球维生素E的生产企业主要有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和我国的浙江医药、新合成等4家,四大公司合计约占全球维生素E产能的90%,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维生素E 的化学合成需要两个关键中间体:异植物醇(支链)和间甲酚(主环),它们对维生素E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维生素E行业投资分析,我国从上世纪80 年代起,便突破了异植物醇的合成工艺,最多时有近16 家企业生产维生素E,经过不断整合退出,最终集合到浙江医药、新和成和西南合成3家。
维生素E行业投资分析,维生素E行业多年来维持寡头垄断格局。作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之一,维生素E广泛应用于饲料、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目前维生素E全球需求量约为6-8万吨,从供给来看,全球六大主要维生素厂商的年产能合计约为10万吨,全球维生素E的年产量约为8万吨,其中四大厂商控制着全球维生素E供给的80%以上,分别是国外的帝斯曼、巴斯夫,国内的新和成、浙江医药,形成行业的寡头垄断格局,虽行业整体供大于求,寡头厂商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