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绝大部分维生素E为合成品,占总产量的80%左右,天然维生素E只占20%左右。维生素E生产反应步骤多、工艺路线长,技术壁垒较高,其合成需要两个中间体,异植物醇(支链)和三甲基氢醌(主环) 。以下对维生素E行业技术分析。
维生素E行业技术分析,维生素E全球市场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冠福股份进入维生素E行业之前,帝斯曼、巴斯夫、浙江医药、新和成四家企业的产能和产量占全球维 生素产能的近90%。维生素E行业分析指出,目前维生素E全球产能约12万吨,需求约8万吨。冠福生物的进入给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给行业带来较大竞争,行业格局存在变化的可能。
2017年全球维生素E主要产能分布
维生素E的合成工艺需要经过20余步反应,反应步骤多、工艺路线长,技术要求高,其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专用设备,技术壁垒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生产维生素E。全球维生素E的生产企业主要有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和我国的浙江医药、新合成等4家,四大公司合计约占全球维生素E产能的90%,形成寡头垄断格局。现从两大方法来分析维生素E行业技术。
(1)异植物醇合成。异植物醇需要经过甲基庚烯酮进而生产芳樟醇、植物酮等最终合成出异植物醇。维生素E行业技术分析,目前生产甲基庚烯酮主要有3条工艺:丙酮与乙炔工艺;异丁烯、甲醛和丙酮工艺(BASF法);异戊二烯工艺。经甲基庚烯酮生产芳樟醇则有两条工艺:格氏法和催化加氢法。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突破了异植物醇的合成工艺,最多时有近16家企业生产维生素E,经过不断整合退出,最终集合到浙江医药、新和成和西南合成3家。
(2)三甲基氢醌合成。维生素E行业技术分析,成功突破异植物醇的合成工艺后,另一个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就成了国内企业生产维生素E的关键因素。三甲基氢醌的传统生产工艺是以间甲酚为起始原料,国际市场上40%的间甲酚用于维生素E的生产,60%用于农药、香料、抗氧化剂等。间甲酚的生产工艺主要有3种:传统工艺、氯代工艺和异丙基甲苯工艺。国内企业主要掌握硫化-碱化的传统工艺,但该工艺对生产设施腐蚀较大,间甲酚的产率不高;国外企业则掌握异丙基甲苯工艺,间甲酚产率较高,且不产生邻甲酚;氯代工艺的污染较严重,一般不被采用。
维生素E行业技术分析,作为关键中间体之一的三甲基氢醌生产技术的突破,是近年我国维生素E产业的一大技术进步。如果我国成功解决了关键中间体三甲基氢醌的供应问题,对于全球维生素E的产销格局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生产的维生素E将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掌握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