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每年人工合成高甜味剂产品的生产量不到10万吨,其中糖精1.6万吨左右、甜蜜素3万吨左右、阿斯巴甜和安赛蜜2万吨左右、三氯蔗糖不到5000吨。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产品既能提供类似于蔗糖的口感,而且安全性及稳定性高、水溶性好,价格也相对合理。以下对甜味剂行业布局分析。
甜味剂行业布局分析,欧洲是全球第二大非蔗糖类增甜产品消费地区,占全球的22%。亚太地区虽然人口众多,但非蔗糖类增甜产品的消费额仅占全球的19%,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甜味剂行业分析指出,美国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市场规模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56%,其中主要产品为阿斯巴甜,销售额约5亿美元,年消费量约为8000-9000吨。
全球人工合成甜味剂销售额约占非蔗糖类增甜产品的41%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相对于蔗糖的最大优势是口感类似但价格优势明显,且大部分品种不提供热量。甜味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甜味剂由于性价比高占据代糖甜味剂的主要市场。现从三大特点来分析甜味剂行业布局。
增加甜度,降低成本:甜味剂的甜度一般都是以蔗糖为参照标准来定义的。甜味剂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使其甜度超过几种甜味剂实际甜度的加和甚至成倍增加,减少了复合甜味剂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阿斯巴甜与AK糖按1:1配制时,*大增效系数达30%;而AK与甜菊糖苷也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当它们1:1混合时,增效系数为6.7%。甜味剂行业布局分析,纽甜与糖精钠、甜蜜素也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以糖精钠、甜蜜素(1:10)为主要甜味剂的甘草类凉果中,部分用新型高倍甜味剂纽甜替代可显著增强甜味。同时,甜味剂与甜味增强剂(如甘草酸铵)复配具有协同效应。
减少不良口味,增加风味:单一甜味剂使用时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例如糖精有一定的后苦味;甜蜜素价格相对较低但口味微苦,耐酸性稍差;甜菊糖苷有一定的草腥味;AK糖的甜味感觉快,后长不足,高浓度单独使用有轻度后苦味;而阿斯巴甜和纽甜则前甜不足,甜味释放得慢,但保留时间长。甜味剂行业布局分析,复合甜味剂可将各种甜味剂的特性综合利用,以取得*佳口感的效果。例如AK与甜蜜素合用时,在口感上有很大的改善,有实验证明复配甜味剂中含5%AK糖和65%甜蜜素时甜感*,并具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掌握好各种甜味剂所独具的特性加以综合利用,适当的配比,就可得出调和与平衡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风味辅料的添加也可改善甜感,从而给人甜度增加的感觉,如少量酸味的加入,就能让人在酸甜适口的感觉中接受某一复配甜味剂。
提高和保证产品的稳定性:热处理时的高温环境、PH等对甜味剂的热解和水解稳定性有极大影响,有时甚至会使不稳定的甜味剂受损失而降低了产品的甜味,因此要选择不同的甜味剂加以配合,可以提高其稳定性。例如阿斯巴甜对酸碱的稳定性差,故不适合制作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常用于乳制品、糖果、巧克力、保健食品、腌渍物及冷饮制品等。甜味剂行业布局分析,对于保质期长的食品,甜味剂的保质稳定性也显得十分重要。例如阿斯巴甜在酸性饮料中的稳定性较差,在酸度PH3.4的碳酸饮料中存放五个月后甜度损失30%;而AK对酸和热都较稳定,能耐225℃的高温,在酸性饮料中,AK处于极限条件下(40℃、PH3)也未发现甜味损失现象。故在饮料中同时使用AK和阿斯巴甜,则能保证饮料在保质期内甜味持久不变。也有报道糖精和阿斯巴甜混合使用于可乐饮料中,不仅能改善口感,还能提高阿斯巴甜的稳定性。
甜味剂行业布局分析,一般情况下 ,甜味剂按其甜度分为低甜度甜昧剂和高甜度甜味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尽管甜味剂市场将稳步增长,但行业格局却并不稳定;现存主流甜味剂并非十全十美,部分甜味剂将面临被替代的命运,而另一部分甜味剂将顺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