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作为一种极具价值的中药材,在2025年的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增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如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重视,为天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天麻种植技术的提升,使得天麻产量逐渐增加,满足了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竞争方面,目前天麻市场竞争激烈,有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盘龙云海等大型中药企业在天麻领域占据一定份额,它们凭借品牌优势、技术实力和市场渠道,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此大背景下,略阳天麻种植产业也在不断探索前行,其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对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等,属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或种子繁殖,有天麻、原天麻、细天麻等多个品种。其食药用价值极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天麻产品从单一医用拓展到饮食及滋补保健等行业,市场需求大增。当前全国天麻年产约50万公斤,而年需求量约 75 万公斤,缺口明显,价格也随之连续上涨。
略阳地处陕西省西南部,属大陆性过渡气候,资源丰富,是天麻优生区和传统种植区。自 1997 年引进天麻 “两菌” 生产技术后,天麻有性繁殖播种技术在此大面积推广成功。随后,略阳天麻陆续通过国家 GAP 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等,“略麻 1 号” 也通过中药材新品种鉴定。如今,略阳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天麻主产区之一,全县 17 个镇办均有栽培,五龙洞、黑河等地栽培规模较大。目前全县天麻地存总量达 5000 亩(280 万窝),年产鲜天麻 2500 吨,产值达 1.5 亿元,其中原药材销售可实现收入 5800 万元,天麻产品加工可实现销售收入 9200 万元。天麻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不仅是中药产业的骨干品种,也是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项目。
菌种市场乱象丛生:天麻 “两菌” 来源广泛,有来自周边地区的,也有本地农户自制的。由于 “两菌” 生产门槛低,无市场准入限制,投资小、利润大、见效快,导致县域内从事 “两菌” 生产的企业和个体户多达 20 余家。这些产品大多无品牌、无商标,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伪劣菌种凭借价格优势充斥其中,给天麻产业发展带来极大风险。
栽植技术不规范:部分农户种植天麻仅凭经验,存在覆土过厚的问题,有的覆土厚度达 9 - 10 厘米,致使地温低、不透气,影响天麻生长。同时,备料不足现象也较为常见,规范栽植 1 窝天麻需用干树叶 1 公斤以上,但有的农户覆盖树叶较少甚至不用,且未采取遮阴措施。此外,“两菌” 使用也不规范,蜜环菌用量不一,萌发菌和花粉搅拌不均匀,这些都不利于天麻的良好生长。
管理方式粗放:天麻栽植讲究 “三分靠栽,七分靠管”,然而略阳县部分农户在栽培天麻时,不深挖排水沟,也不搭建遮阳网,一旦遭遇降水,容易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天麻的生长和产量。
选址缺乏科学性:一些农户栽植天麻选址不当,选在河边低洼地带,易遭受洪水冲毁;有的土地过于平坦,排水困难;有的土质不疏松,不利于天麻生长;还有的基地选择透气性差的绵沙土质,这些都对天麻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自然灾害威胁大:在天麻种植过程中,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野生动物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尤其是野猪,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速度快,对天麻生长造成了极大侵害。
产品开发能力欠缺:天麻终端产品研发较少,生产体量有限,产品附加值低,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 “拳头” 产品。现有的天麻加工企业开发的产品,由于认证程序复杂,部分产品无法进入市场销售。即便取得认证的产品,也因品牌影响力不足、销售渠道不畅,市场份额较小,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产业链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略阳县天麻产业虽已具备上中下游产业链,但种植、销售、加工环节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结机制。农户栽植的天麻多数被药贩收购,以统货形式进入市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较弱,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业链协同机制不健全,无法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采收加工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略阳县天麻栽培规模较大,但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这不利于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导致天麻的产量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品牌效应不显著:尽管天麻已获得地标产品称号,略阳也是天麻优生区,但对外宣传不够广泛,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略阳天麻品牌。这使得在市场竞争中,略阳天麻在供货量和定价权上缺乏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面对略阳天麻种植领域存在的栽培技术落后和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推广天麻种植生产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刻不容缓。一方面,栽培技术滞后会导致农民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品质不稳定,传统种植模式还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同时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天麻产业链的健全发展对当地经济和农民收入提升至关重要,但当前产业发展不足,存在加工环节薄弱、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制约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技术概述:“林 - 麻” 配套种植技术是将天麻种植于林下,实现林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模式。林下环境稀疏,阳光透过树冠层次少,温度和湿度相对较低,适宜天麻这种喜阴植物生长。该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增加农民收入。
技术应用要点:
菌材选择:林下种植天麻时,要选择经过筛选和培育的优质种子或菌株作为菌材,以确保天麻的生长和产量。
栽培技术:需调节树冠开度,保证光照和通风条件适宜,合理施肥灌溉,并及时防治病虫害。栽后管理中,定期对天麻进行修剪和除草,保持地面整洁,及时清理病虫害,促进天麻健康生长。
虫害及鼠害预防:林下环境潮湿,易滋生病虫害和鼠害。可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对天麻无害的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和鼠害数量,定期清理和消毒种植地,使用环保型农药等,减少其对天麻的危害,保证产量和质量。
技术概述:“麻 - 菌” 轮作种植是将天麻和食用真菌进行轮作的生态循环模式,旨在解决天麻产区面临的连作障碍、菌材利用不充分以及提高土地附加值等问题。长期单一种植天麻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结构恶化,引发连作障碍,降低土地产出效率。通过轮作,可减少连作障碍,降低土壤病虫害发生率,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率,同时充分利用旧菌材,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选择适合的食用真菌品种:挑选合适的食用真菌品种,并采用恰当的种植技术,如菌丝接种、选择合适的栽培基质等,确保真菌生长和产量。
合理安排轮作周期:合理规划天麻和食用真菌的轮作周期,避免连作,保证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长。栽培管理中,及时防治病虫害,保持土壤湿润和通风,提高作物品质。
技术概述:“林 - 麻 - 菌” 立体种植模式综合利用林地资源,将树木、天麻和食用真菌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生态系统,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树木提供遮阴、保湿和防风功能,为天麻和食用真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天麻在树木阴影下生长,利用光能和土壤养分,保护树木根系,改良土壤;食用真菌与天麻共生,分解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产出效益。该模式既能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改善气候环境,又能促进土壤改良和肥力提升,实现农林复合、生态循环目标。
技术要点:实践中,要注意树木的选择和管理,合理布局天麻和食用真菌的种植区域,维持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健康生长和产量。技术上,采用有机栽培和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性。
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它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将天麻与其他植物或生物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系统,减少土地浪费和污染,增强土地持续利用能力。该模式还结合了现代农业技术,如有机栽培、精准农业等,可提升种植效率、改善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引入加工、包装、销售等产业环节,能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略阳天麻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2025年天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略阳天麻种植产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2025-2030年中国天麻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略阳天麻种植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栽培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天麻种植生产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包括 “林 - 麻” 配套种植、“麻 - 菌” 轮作种植、“林 - 麻 - 菌” 立体种植等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些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和产量,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略阳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和推广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略阳天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天麻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