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农作物行业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区组织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立新品种引进、展示和示范基地,加快推广一批农作物新优品种,为全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粮食安全和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对2015-2016年我国农作物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区现有品种已不断受到市场的挑战。当前,全区实施两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切需要优质、高产、抗病新优品种支撑。因此,抓好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对提速农作物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近5年来,我区加大良种示范推广力度,全区共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20余只,经试验、展示示范,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56只,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农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在粮油生产上,常规晚粳稻以推广应用秀水 134、浙粳88、嘉58、嘉禾218等为代表的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抗逆性强品种为主;杂交晚稻以甬优系列为主;小麦以扬麦20为主;油菜以浙大 619、浙油50、中双11等高产高油双低品种为主。在旱粮生产上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毛豆3号、浙农6号大豆和先甜5号玉米等品种。在瓜菜生产上,推广应用白雪春2号萝卜、越蒲1号瓠瓜、钱塘旭日番茄等优良品种,推动了以适应设施栽培为主攻方向的蔬菜瓜果产业快速发展。
我区各级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了一批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和良种生产基地等种业基础设施。目前,全区建有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基地12个,已展示农作物新品种300余个,示范150余个。通过展示示范,涌现了一批优质高产品种,如甬优538、春优84晚稻,浙油51油菜,浙鲜9号大豆,金银208玉米,甬甜5号甜瓜,黄妃樱桃番茄等。2014年,甬优538杂交晚稻攻关田(1.3亩)亩产达836公斤, 甬优538杂交晚稻百亩示范方亩产达786公斤。
近年来,每年在全区性的水稻、旱粮及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会上,及时推出一批试验中表现较佳的农作物新品种,供广大种植户选择,并进行因种栽培技术讲解和有关技术资料发放。每年组织有关镇(街)农技人员、专业种植大户考察农作物新品种的品比试验区与示范区,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利引导广大农户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同时,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普咨询和农技人员的“双联”活动,送农作物新品种给农户示范种植,起示范样板和以点带面的作用,并开展技术咨询和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提高了技术到位率,让广大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对全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已被广大农户所认识,农户对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十分迫切。我们在有关镇(街)开展调研时,就深切感受到广大种植户对新品种的这种迫切心情。同时,种植户对新优品种的迫切需求,也对广大农技人员开展种子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作物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按照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区完成了蔬菜、豆类、茶果、麻类、花卉等5大类作物的资源普查任务。全区共收集种质资源36份,并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信息登记表》和《农作物种质资源主要特征特性登记表》进行汇总分类。通过对普查数据分析、审核,充分挖掘开发地方特色品种资源,重点组织开展一刀种萝卜、五月拔大豆等地方特色品种鉴定、评价和提纯复壮工作。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由专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来做。而目前,区级农业项目资金和各种扶持资金主要向大户和企业倾斜,资金投向出现偏向,使承担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农技推广机构只能得到很少的资金,往往入不敷出。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任务难以落实或难以进一步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区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近年来某些种子经营户引进新品种未经试种,在不了解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情况下,盲目推荐给农户大面积种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如 2012年个体经营户李某引进捷如美萝卜秋播品种,在不掌握品种特性的情况下销售给农户用作早春萝卜栽培,导致150亩萝卜提早抽薹,给农户造成损失6万余元;2013年个体经营户董某未经试种将雪松65松花菜种子销售给蔬菜种植大户,导致80亩松花菜花球发育不良,给农户造成损失5万余元。
由于种粮效益偏低,现有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稳定性差,直接影响到种子产量和质量。目前,土地流转后每亩承包费在1300元以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加上繁育种子需要去杂保纯等工序,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种子收购价一般比合同定购粮加价10%左右,经济效益偏低,影响了繁种积极性。其它如鲜食大豆种子利用异地气候条件适合繁育大豆良种且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在省外建立良繁基地,但在种源紧缺的情况下种子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我区在地方种质资源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投入不足、保存分散、资源难共享等问题。由于缺乏投入,原来具有特色的青皮茄子等种质萎缩、种性退化。
区种子管理站专业从事农作物种子技术工作的只有4人,面对繁重的种子技术服务工作,深感技术力量不足。镇(街)真正在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也比较少,而大多为一人多岗的兼职人员,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缺乏种子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村级大部分没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是村干部兼职。因此,区、镇、村三级出现了断层现象,这影响了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要切实增加对区级种子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的科研专项经费投入。建议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程,重点扶持现代种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种子种苗生产繁育基地建设、品种引进、良种创新与展示示范推广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现代种业。要加大金融支持,对科研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种子种苗品质优良、管理规范的现代种业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实行利率优惠,农信担保公司要优先提供担保服务。
要建立新品种引进管理登记制度,在新品种推广前,必须进行试种、试验、示范,了解掌握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对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新品种要严格遵守《种子法》有关规定,必须通过审定后才能进行推广。同时,要加强品种权保护,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处罚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国内外育种单位来我区展示示范新品种。农技部门建立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基地,每年推介一批粮油、蔬菜等农作物主导品种,引导和带动农民应用新优品种,提高全区良种覆盖率。同时要根据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需要,深入分析现有品种状况,优化品种布局,因地制宜地做好主推品种、搭配品种、储备品种和特色品种的规划。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制定退出机制,逐步消除品种多、乱、杂的现象。
建立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展示、示范基地,加快新优品种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良种增产增效作用。一是建设2家区级以品种展示和工厂化育苗中心生产种苗为一体现代种业基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国内外育种单位来我区展示示范新品种,形成机制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种供苗体系。二是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15个新优品种适应性扩展鉴定和丰产示范基地。通过新品种扩展鉴定以充分展现品种特征特性为主要目的,筛选适宜我区推广的新品种,同时开展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总结示范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让示范展示区成为周围农户可看可学的样板。三是加强宣传工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新品种宣传,印发示范品种介绍和栽培技术要点,对农户进行培训和宣传。在作物生长适宜时期,组织农技人员、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新闻媒体等进行现场观摩,以达到宣传和引导农民种植优新品种的目的。
加大对良种繁育基地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保障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和支持种业企业采取土地流转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良种生产基地,增强良种生产能力。建立良繁基地生产保险、良种订单奖励、土地流转补偿补助等多种形式的扶持机制。利用异地气候条件适合繁育大豆、玉米、马铃薯等良种生产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在省外建立一定比例的良繁基地,不断扩大种源,提高供种能力。
开展地方特色种源调查,建立大豆、萝卜、芥菜、茄子、南瓜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目录,予以分类分级保护。充分挖掘传统农业品种资源优势,支持农业科研单位组织开展对我区传统名、特、优农家品种收集整理、提纯复壮、改良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建立区级农作物优良品种资源库,积极推进优势种质资源共享,加强地方特色优势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
明确区级种子管理部门在新品种引进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引种、试验、展示、示范和推广,加快种子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对引种工作的管理,确保种子质量和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和稳定种子技术服务队伍,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种业人才队伍素质,区级部门要加快引进和补充技术人员。加强镇村级农技队伍力量建设,镇(街)应配备一名专业性强的农技人员兼职种子技术服务,能够承担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村级要配备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以协助区级或镇(街)农技人员做好品种的试验、示范与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