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27578个,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同比增速分别为6.4%和6.3%,以下是内河港口行业现状分析。
全球经济进入相对强势复苏轨道,全球贸易量增速回暖,市场需求复苏。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6%,不仅高于2008-2018年年均增速3.3%,也高于1980—2018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内河港口行业分析指出,2019年全球前20的集装箱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5亿TEU,同比增速为5.6%,远高于去年1.7%的增速。
内河港口行业现状指出,我国港口企业生产运行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主要港口企业生产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根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数据,39家主要港口企业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1亿标箱,同比增长8.85%;完成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同比增长7.54%。从吞吐总量来看,我国港口吞吐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以单港口吞吐量来看,国内亦有多个港口的吞吐量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截至2019年底,我国港口1-3万吨级泊位数量为859个,占总量的34.09%;3-5万吨级泊位数量为421个,占总量的16.71%;5-10万吨级泊位数量为822个,占总量的32.62%;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为418个,占总量的16.59%。《中国内河港口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指出,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3%至2.27亿TEU,且增速明显快于货物吞吐量6.4%的水平。
万吨级内河港口码头方面,1-3万吨级码头泊位数量最多,为183个;3-5万吨级泊位数量及5-10万吨级码头泊位数量也超过100个,分别为114个、109个;10万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最少,仅为12个。
集装箱吞吐量方面,内河港口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内河港口完成2739万TEU,增长13.4%。根据内河港口行业现状数据,截止2019年1-12月,内河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02万TEU,同比增长5.5%。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8个运输系统布局。
上海港首次超过4000万TEU,达4018万TEU,同比增长7.7%,稳居全球第一;深圳港2017年完成箱量2525万TEU,同比增速仅为5.3%,排名第二位;宁波-舟山港仅以61万TEU的略微差距,屈居深圳港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宁波-舟山港2017年度增速高达14.3%,远高于深圳港5.3%增速,2018年或反超深圳,成为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港。其后4至12位的排名,分别为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厦门港、大连港、营口港、苏州港、连云港港及佛山港。
我国内河港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模型,运输网络逐步完善,港口装卸能力提高,多式联运加快发展,推动了内河港口集装箱箱量的快速增长。各项外贸稳增长政策措施效应持续的显现,对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上便是内河港口行业现状分析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