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农业产业格局中,黑木耳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激烈的竞争。2025年,这一态势愈发明显,各产区都在积极探寻提升竞争力的路径。延边黑木耳产业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它不仅关乎当地经济发展,更在全国黑木耳市场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深入剖析延边黑木耳产业,对于把握2025年黑木耳行业竞争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延边州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脚下,拥有种植优质黑木耳的绝佳自然条件。多年来,当地秉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推进的方针,促使食用菌产业朝着菌包生产工厂化、栽培园区化、技术专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成为我国大规模黑木耳主产地之一。
自 1971 年开启人工培育黑木耳之旅,延边黑木耳种植技术历经多次革新。从木段栽培到地栽 “V” 形口、地栽钉子眼,再到托袋立体棚栽技术,每一次迭代都推动着黑木耳品质与产量的提升。如今,延边州已成功研制 50 余种契合当地气候的人工栽培菌种,像 “延特 3 号”“延特 5 号” 等品种已获国家农业部门认定。
技术的进步显著改变了延边黑木耳的种植方式。2018 年数据显示,地栽木耳较 2017 年减少 1%,而棚栽木耳大幅增加 48.4%。液态菌种技术的引入,降低了菌种发酵污染率,提升了存活率与无公害性。自然干燥技术方面,双侧薄膜交替干燥法取代单层薄膜干燥法,缩短干燥时间的同时,避免了耳片破碎问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黑木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产业格局上,依据延边州农业农村局 2020 年数据,延边黑木耳产值达 59.69 亿元。产业内拥有省级龙头企业 12 家、州级龙头企业 25 家;菌包生产企业百余个,菌包供应量大且质优;10 余家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企业、1 家大型批发交易市场、10 余家菌种生产企业以及 439 家专业合作社,带动近 7000 户食用菌种植农户,初步构建起园区化、工厂化、专业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区域比较优势是特色产业形成的根基,其中包含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等。延边黑木耳产业在地理位置与气候方面优势显著。延边州珲春口岸紧邻俄罗斯出口口岸,借此可大量进口俄罗斯林业资源中的优质木屑,为黑木耳生产提供充足原材料。延边州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5 - 9 月平均气温在 16.1 - 18.8℃,这一气候条件完美契合黑木耳生长的热量与温差需求。高级要素进一步强化了产业优势。延边州拥有集引种、驯化、栽培、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培育出众多优良菌种,并推动地栽木耳向棚栽木耳转型。此外,延边州 10 多家菌种企业占据吉林省菌种厂的 80%,具备菌种选育优势。近年来,大量资金投入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如汪清县投入 2.59 亿元,建设 53 个标准化菌包厂、6 个标准化定植车间和 4 个木耳农场,极大提升了黑木耳生产效率与菌农收入。
国内市场对黑木耳需求旺盛,因其兼具美食属性与药用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我国黑木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延边州作为重要的原产地和消费地,其黑木耳产量在吉林省总产量中的占比从 56.1% 攀升至 66.4%。以延边州汪清县天桥岭镇的大型专业黑木耳批发市场为例,近 200 户常驻批发商、2000t 容量的物流仓储库以及 8 条通往多地的物流路线,构建起畅通的营销渠道,能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延边黑木耳借助 “长白山” 品牌与电商平台,实现跨区域销售,目标客户遍布全国。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刺激了国内需求。在国际市场,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对黑木耳需求呈上升趋势,延边州可凭借地缘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缓解供大于求的局面。
优势产业往往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延边黑木耳产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构建起 “敦化重菌种,安图重精深加工,汪清重菌包工厂化、栽培规模化和产业化” 的产业集群发展带。敦化市菌种企业占吉林省的 80% 左右,安图县打造全省唯一的黑木耳精深加工企业,汪清县在菌包工厂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及栽培规模方面均占据全州的 1/2 以上、全省的 1/4 左右。延边州发达的物流业为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延边州集公路、铁路、空运、海运、边境口岸于一体,物流发展空间广阔,为黑木耳产品流通提供了更多选择,降低了成本。此外,行业协会通过技术交流、定期授课等方式,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了产业内信息流通与技术升级,提升了延边黑木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模式促进了延边黑木耳产业内企业的横向耦合与纵向联动。延边州实施的 “一城一业” 发展战略,推动了州域内黑木耳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以汪清县天桥岭镇为例,产业涵盖菌包制作、基地种植、产品冷冻保存、批发市场销售、物流公司流通等各个环节,各环节紧密协作,形成广泛的内在联系,赋予产业比较优势。黑木耳生产企业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生产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利用先进设备扩大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销售企业则将盈利用于扩大仓储、开拓销售渠道。产业内企业既相互竞争,又在生产技术、流通环节、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央政策对延边黑木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2020 年相关政策的支持,使黑木耳产业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在脱贫攻坚阶段,黑木耳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汪清县和敦化市分别出台多项产业政策,从产业管理、资金支持到原材料、菌种、种植、菌包回收等各个环节,全面规范和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
延边州人口流失严重,远超吉林省乃至东北三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大量人口因劳务输出流向海外市场,年轻人也多选择前往经济发达城市就业。这导致乡村人力资本结构遭受重创,黑木耳产业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劳动力紧缺,熟练劳动力更是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 “北耳南扩” 以及技术难题的攻克,全国其他产区黑木耳产量大幅增长,延边黑木耳市场份额受到冲击。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要求日益提高,而延边黑木耳销售仍以鲜货、通货为主,难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代理中间商采购成本增加,市场需求信息传递受阻,市场交易难度加大。
现阶段,延边黑木耳产品形式单一,以鲜货、通货销售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匮乏,全州唯一的精深加工企业难以满足庞大的加工需求。同时,受黑龙江低价优质菌种及生产设备的影响,延边州内菌种企业和生产设备制造商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发展受限。
黑木耳产业准入门槛低,个体户经营居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部分生产个体户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且因地处农村筹资困难,难以更新设备。众多个体户在残余市场中竞争激烈,产需失衡,粗放式经营难以满足高质量市场需求,在低利润市场中生存艰难。
人才是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关键。针对延边州劳动力外流、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以当地高校为依托,根据黑木耳产业实际用工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菌农的培训,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推动菌农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解决散户菌农因市场信息不畅导致利益受损以及黑木耳滞销问题,应构建多方合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开放型 “互联网 + 销售平台”。该平台以去中心化理念为核心,借助 “万物互联” 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点对点直接销售,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双方共赢。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借助六次产业的加法效应创造新供给,乘法效应培育新业态,实现 “产业兴旺” 目标。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黑木耳产业可与科研、工业、商业、旅游业建立共同发展机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促进生产环节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发展以黑木耳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形成产业联盟,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耦合联动性。
资金支持对于优化黑木耳产业发展结构至关重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变,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通过 “龙头企业 + 生产基地 + 农村合作组织 + 农户” 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带动菌农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提升延边黑木耳的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
综上所述,延边黑木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力的本土企业支持、产业集群效益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诸多优势,在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定有利地位。然而,也面临着熟练劳动力匮乏、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促进产业融合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借助创新性思维与现代化技术,将延边黑木耳产业打造成具备环境、资源、市场、技术和质量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以 “小木耳” 带动 “大产业” 实现振兴,在2025年及未来的黑木耳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